同一款车在短短十个月里,居然被大规模召回了两次。
9月19日晚上,小米汽车又递交了召回方案给监管部门,这会牵扯到11.69万辆SU7标准版,差不多占了总交付量的三分之一。
表面上不过是一次普通的OTA软件升级,实际上却反映出智能汽车行业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11万辆车背后的真相
这回召回主要针对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的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说白了,就是在“极端特殊场景”里,系统对障碍物的识别、提醒和应对有短板,可能会让碰撞风险升高。
啥叫“极端特殊场景”?打个比方,就是那些施工地段、压线的大货车、突然冒出来的障碍物这类平时少见,可一旦碰上特别棘手的情况。
小米方面说,这次召回没出啥事儿,也没人受伤,可是今年3月安徽铜陵那场致命事故,大家心里还没放松下来。
更让人注目的是,小米汽车今年已经第二次召回了。年初1月份,小米因智能泊车功能出问题,召回了30931辆SU7标准版。看样子,小米的软件困扰正从低速停车慢慢扩散到高速驾驶了。
2025年上半年,咱们国内汽车召回数量比去年同期猛增了29.5%,里头软件缺陷占了四成以上。“智能驾驶判断错误”、“单踏板模式失灵”这类数字化问题,正逐渐变成召回的头号罪魁祸首。
工信部今年宣布的2025年汽车标准化重点任务里,明确提到要加快制定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搭建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底线。这事儿说明监管部门对智能驾驶的“放养”态度,已经彻底转变了。
说到这儿,特斯拉因为电子电气系统有问题,一口气召回了120.68万辆车,刚好差不多是2024年全球交付总量,看来智能车的“软件召回”已经习以为常,像小米这样的也不是孤例。
智驾军备竞赛白热化
根据工信部给出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中国搭载L2级自动驾驶功能的乘用新车渗透率已经飙升到55.7%,估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往上冲,突破65%呢。
在这场智能驾驶的较量里,各大车企都拼得火热,争着抢占技术高地。特斯拉FSD好不容易进了中国市场,可面对咱们复杂多变的路况,却有点不太适应,常被吐槽闯红灯,认不出公交车道啥的,问题还挺多的。
华为、理想、小鹏这些国产品牌在智能驾驶领域早已打造出一套硬核的竞争阵容,有时候表现得还比特斯拉更亮眼。
最新的智驾实力榜里,小鹏、华为、理想稳居前三,小米挤进第五名。这也说明小米虽然入局较晚,但在智能驾驶技术上早就站稳了第一梯队。
要说这次召回,那就只有SU7标准版中招,Pro和Max版本倒是没事儿。
标准版搭载的是不带激光雷达的Xiaomi Pilot Pro系统,只用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来感知周围环境,至于Pro和Max版嘛,它们配备的可是更高级的系统,能融合多种传感器信号。
这就暴露了整个行业的一个通病:为了抢占那些对价格特别敏感的用户,车企往往会在入门级车型上“砍掉”一些重要的智能驾驶硬件,但实际路况可不会因为你买的是标准版就放你一马。
从社交媒体的舆论反馈来看,大家对这次小米的召回整体反应不太乐观,净情绪指数竟然低到了-96%。
换个角度想,小米从发现问题到开始召回只花了7天,速度比行业平均的15天快多了,这也说明他们对安全问题相当上心。
说白了,现在整个行业正从“秀技术”阶段迈向“扛责任”的阶段,比亚迪宣布所有车型都将配备“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王传福表示,未来两三年内,高级智能驾驶就像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得成标配。
结语
小米这回召回虽然眼下对品牌形象有点影响,可从长远来看,积极扛起责任、迅速处理问题的做法,反倒更能赢得用户的信赖。
智能驾驶这块儿的发展啊,难免的经历点试错和反复改进,重点得放在安全的基础上慢慢走。等行业标准逐渐完善、技术渐趋成熟,咱们的智能汽车就能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出行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