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一句,这年头出门自驾,尤其端个国庆假期,开着新能源车还想路上轻松点,那基本上跟中彩票头奖一样难,信不信?
有的人调侃,新能源车车主假期出行,不是去旅游,而是“纯纯的电桩大冒险”。
你信吗,9月30号晚上,湖南官庄高速服务区,夜色刚好,空气里全是人的急躁和无奈。
辰女士从广州出发,千里迢迢回湖北老家,可刚到这服务区,乐了:一排排新能源车,像鲫鱼过江,队尾看不到头,前面已经排了仨小时了。
谁说现在高速电桩多?实际体验一把,就是大型名场面:三两个桩,几十辆车,多少人望穿秋水,只为那20%~80%的电量条。
更魔幻的是,不是光纯电车主在等,连增程混动的都扎进队伍里,是不是觉得新奇?
其实理由很“魔性”——前方加油站那车龙更吓人,电价比油便宜一大截。
你说这场面和春运有啥区别?抢票得拼手速,充电拼的是运气和毅力。
更郁闷的是,节假日这几天才真爆发,全国充电量猛口气涨了80%。
新能源车在高速公路里的占比一下窜到车流的五分之一。
江苏当天挂号上路的电车,得有70多万辆,沈海、京沪高速,堵得堪比小区门口抢菜。
别说年轻人发愁,老司机也一个头两个大。
这时候网上最火的讨论不是去哪玩,而是“你到底排到第几个了?”
有些人觉得,“岂不是缺电桩吗?那快点多装一点就好啊!”
话听着容易,真干起来却原地犯难。
你见过多少人愿意下高速去外面的小型充电站?
就跟饿了不愿意多绕一条街去找饭店一样,重点是怕迷路,怕多浪费时间。
要说快充设备,大家嘴上都说得轻巧,“我等的是超级充电秒回电量”,但你想得美。
落到现实,全国能实现“充电像加油一样飞快”的超级桩,比网红奶茶店还稀有。
绝大多数桩还是老式的,充一次回到60%都得半拉钟头往上。
别说二十分钟充满的科幻,有影都没影。
好家伙,每到高峰期,每个桩面前都是一溜排着的电车,车主们彼此望眼欲穿,群体发呆。
越看前面没动静,心里就越急躁,谁都怕到自己头上正轮岗电压跳水。
大家再看看,“南京那边不是说多建了吗?多加了12个桩,浙江派移动充电车在高速上跑来跑去,还有的地方搞预约制,提前时间段到桩位子。”
看着厉害不?
问题是,这些办法就像搬板砖补水管,堵不了全城的水患。
本质问题压根没碰到。
服务区活生生成了“亏本赚吆喝”,平时没几台电车跑过,营收全靠旁边卖饮料卖午饭。
真要靠卖电桩回本,运营商哪来的血性砸钱?一台快充桩造价好几十万,一年能忙上几天还了得?
平常时候桩闲得发慌,节假日突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谁也不想替这个亏本买卖当接盘侠。
看到这场面,车主变身“候鸟”,节日一到全员冲向高速,谁想到配套老跟不上。
越没人建,越不方便,越不方便,越没人建,死循环够呛。
再瞄一眼欧美同行,人家怎么就能轻松上路?
欧洲那边,电桩布局逻辑堪称“社交网络”:五十公里必有一站,有的还直接插在加油大超门口,顺带逛超市、买瓶口渴水,节假日电价稳得像面瘫,电车开起来甚至比加油还悠哉。
你说人家的车主急不急?根本不慌。
知道走多久都能补电,于是想去哪去哪,快乐出行。
咱这边,却弄得车主变打仗队员,不是在排队就是在琢磨下一站能不能放心充电。
谁都怕半道找不到桩,电量告急玩命虚汗冒。
跑高速像打通关,一脚油门一身汗。
如果一直喊着多建点桩就能解决,那就太低估现实的复杂了。
试想一下——服务区本身是啥模式?
全靠人流量,有人就卖水卖饭,桩平时闲置,干嘛答应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投资?
运营商的算盘打得精明得很,充电站连年亏,卖饮料才叫真生意。
你要真说让他们下定决心,全靠自己热情,那基本要么亏到倒闭,要么干脆不搞。
哪怕有地方咬牙建设新桩回馈社会,但一年头顶光环全为那寥寥的几天假期,平时空荡荡。
这种生意,你说哪个人能真有动力?
这样的操作堪称电动版“鬼见愁”,桩主、车主、路人三头为难。
更有意思的内幕来了:现在的高速桩多半是政策和指标压力下催生的,
并不是市场化驱动出来的自然生态。
政策跟不上,运营商怨声载道,消费者光吐槽没处使劲儿。
这才是问题之根。
怎么解决?
有人支了个招,把服务区全面升级成“智能小电站”,楼顶装太阳能光伏板,配上储能电池,
一旦有空余,车还能反配电网。
充电站、便利店、餐饮、洗车、休息舱一条龙合作。
谁说充电桩地域小生意不赚钱?多个垂类抱团才能活。
赚不到钱的东西,政策不跟进、模式不升级,指望运营商“无私奉献”,纯属天方夜谭。
那么节假日那几天不还是连轴转?
难!
有人又问,电车现在是不是太多了?
呵呵,问题又被甩锅到消费者头上。
试想一下,是不是车多了,才导致全系统癫痫?
真要摆事实讲道理,根却不在车。
问题就卡在“配套甩不过速度”,按老规矩玩新游戏,等于用黑白电视看高清大片。
别以为光技术进步就能救“电荒”,更该变的,是模式,是人的习惯。
想想也是,咱们的充电桩、运营思路、甚至监管模式,全在原地止步不前。
只有节日才爆发矛盾,事后完了拍拍屁股走人,明年继续重蹈覆辙。
这场充电大战,其实不仅是新能源车主们的痛点,
也折射出一个旧体制下的“慢动作”窘境。
等得不是车,是整个系统的应变速度。
谁都不愿被堵在高速,也没人愿为配套短缺买单,
但归根结底,谁也摆不了手说“这事儿跟我没关系”。
升级配套,比生产更多新能源车难百万倍。
靠运营商一腔孤勇不现实,靠政策一刀切同样虚。
终极办法?也许真的只有一条路:一面是市场,要让桩真正成为“需求驱动”的新业态,
一面是监管和政策,补贴、引导、新模式齐上阵,做大蛋糕、分好生意。
只有这样,等到下一个国庆,你才不会在服务区当“野人大冒险”。
到了那个时候,天南海北的车主们才能真自在地上路,把排长龙的故事变成“遥远的回忆杀”。
再问一句,你觉得谁才该为充电桩难题背锅?
是电车主太多,还是高速动手太慢,抑或是咱中国的交通基建该转型了?
如果你曾被卡在电桩前,想说点啥,欢迎来唠唠——
你曾为哪一个充电桩,错过了家里的饭?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