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只要一提起咱们的国产新能源车,大伙儿心里头都挺自豪的,什么技术创新、什么弯道超车,听着就让人觉得扬眉吐气。
这些车子设计得越来越好看,功能也越来越智能,开在路上确实有面子。
可是,这刚一入夏,南方地区连续不断的桑拿天,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考,把这些平时表现优异的“尖子生”给问住了。
很多车主发现,那些宣传里听着特别厉害的“遥遥领先”,在滚滚热浪面前,好像也得先低个头。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我们引以为傲的新能源车,真的过不了夏天这道坎吗?
咱们得先从最基本的地方说起,就是为啥天一热,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就跟缩水了一样,掉得那么厉害。
这背后其实是两个“电老虎”在悄悄地消耗你的电量。
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一个,就是空调。
南方的夏天,车里要是没空调,那跟坐在一个铁皮烤箱里没啥区别。
电动车的空调可不是省油的灯,它的动力来源,就是驱动车轮子的那块大电池。
你把空调温度调得越低,风量开得越大,制冷压缩机就得玩命工作,电耗自然就跟着往上涨。
有车主反映,在市区里开着空调堵堵停停,眼瞅着仪表盘上的续航数字往下掉,心里那叫一个慌。
原本能跑五六百公里的车,实际开下来可能三百多公里就得找地方充电了,这其中,空调绝对是耗电大户。
第二个“电老虎”就比较隐蔽了,那就是电池本身的热管理系统。
咱们得知道,电动车用的锂电池是个挺“娇气”的东西,它有自己最喜欢的工作温度,大概就在二十多度左右。
天太冷了它犯懒,跑不远;可天要是太热了,比冷天更麻烦,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会变得过于活跃,温度持续升高就可能出现安全风险。
所以,为了不让电池“中暑”,车辆就必须启动自带的冷却系统,比如液冷或者风冷,给电池降温。
这就好比你坐在车里吹空调,车子还得自己再开一个小空调给电池散热,两边一起耗电,续"航能不打折扣吗?根据一些专业媒体在去年夏天的实测数据,当室外温度超过38摄氏度时,市面上主流电动车的平均续航达成率,也就只有百分之六十多。特别是现在很多车型为了追求时尚和科技感,都爱用一整块大玻璃做车顶,也就是全景天幕。这玩意儿看着是通透漂亮,但在大太阳底下,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吸热器,车里的温度升得飞快,空调得开到最大才能勉强压住,续航掉得自然比普通车顶的车更快。
续航打折让人焦虑,但更让人头疼的,还是充电的问题。这已经不单单是车子本身的问题了,而是整个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面临的考验。去年的四川成都,因为持续的极端高温天气,导致用电负荷过高,不得不采取限电措施。当时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像公共充电站这样的商业用电大户。一夜之间,很多充电桩都停了。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无数靠车子吃饭的网约车司机,还有急着出行的私家车主,开着电量快要耗尽的车,在城市里到处找能用的充电桩,结果是四处碰壁。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能用的,后面排的队能绕好几圈。这个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它告诉我们,电动汽车的普及,对整个电网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今年南方的高温天气同样厉害,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像去年那样大规模的限电,但充电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在高温环境下,为了保证安全,不管是充电桩还是车辆自身的电池管理系统,都会自动调低充电的速度,防止电池在充电过程中温度过高。这就导致了充电时间的延长,本来一个小时能充满的,现在可能要一个半小时甚至更久。在商场、写字楼这些地方,充电车位本来就紧张,现在充电时间一长,排队等候的情况就更严重了。更别提还有些素质不高的燃油车主,把充电车位当成普通停车位,让真正需要充电的车主干着急。有车主在网上发帖说,自己的车在充电时,仪表盘显示电池温度都快到80度了,吓得他赶紧拔掉了充电枪,可翻遍了说明书,也没找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
当然,咱们也得公平地看问题。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国产车,那是不对的。事实上,在应对高温挑战这方面,咱们的国产品牌做得已经相当不错了,尤其是在电池热管理技术上,可以说走在了世界前列。同样是刚才提到的高温实测,国产品牌车型的平均续航达成率是64.8%,而一些合资品牌是62.3%,这看似微小的差距,背后却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投入和优化。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配合高效的液冷系统,在控制电池发热方面就很有优势。蔚来的换电模式,在夏天也显示出了它的独到之处,车主可以直接换上一块在换电站里已经预先冷却好、状态满分的电池,省去了漫长的充电等待和对电池高温的担忧。这些都是我们看得见的进步,值得肯定。
但对于一个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关心的不是技术参数上的那一点点领先,而是实实在在的用车体验。他们需要的是一辆在任何天气下都能靠得住的车,而不是一辆需要时时刻刻算计着电量、担心找不到地方充电的车。现在的问题在于,很多车企在宣传上,过于强调零百加速有多快、续航里程有多长这些光鲜亮丽的数字,却对车辆在真实使用场景中,尤其是在极端天气下可能遇到的问题,说得比较含糊。广告里拍的都是在风景优美的公路上自由驰骋,怎么不拍一拍车主在40度高温下,顶着大太阳在充电站排队两小时的场景呢?
很多实用的用车小技巧,比如夏天停车尽量找地下车库或者阴凉处,如果实在没办法,也要在前挡风玻璃上盖一块反光遮阳板,或者在出发前通过手机APP提前打开空调给车内和电池降温。这些本应该是车企在用户手册里就该重点标明、甚至做成弹窗提醒的注意事项,现在却成了车主们自己在网上交流、慢慢摸索出来的“民间智慧”。这说明,车企在关注硬件技术的同时,对于用户教育和软件服务这些“软实力”的建设,还需要多下点功夫。归根结底,技术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但对用户的坦诚和关怀,应该是从一开始就要做到的。与其吹嘘那些听起来很玄乎的散热“黑科技”,不如先踏踏实实地把充电桩的管理做好,给全景天幕车型标配一个好用的遮阳帘,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可能更能赢得用户的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