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北京城小雨未停,电话里传来朋友焦灼的声音:“你听说了吗?丰田要我们——涨价。”我瞪着桌上的工艺品,脑子里过了一遍供应链能触发的所有烂戏码。汽车零件圈子里,这种消息和头顶滴水一样,平时没人在意,到了这年头还能砸死人。“日入7亿,怎么还嫌钱不够?”朋友憋了一句,“难道这车厂,开始学会给‘血汗工厂’发工资了?”
倒退三十年,零件厂盯着丰田采购员的背影,最多赌一句‘怎么又砍价了’。如今轮到厂商看厂家行事,也是一出别样戏剧。丰田采购部长山本孝弘那句:“不让供应商赚钱,谁给我们造好零件?”如果是在检修车间对着工人喊,大家八成以为这老板喝多了。可是,这话七分是真,三分是讽刺。供应链里的小厂,各种原材料早已翻了三倍,电费、气费比工资涨得还猛。座椅厂TACHI-S 去年利润暴跌47%,研发经费快见底,三年没摸过新设备的多得是,修个机床像哄孩子一样。
当然,这不是丰田第一次自带“奇葩”滤镜出现在圈里。今年讲的是6万家涨价,去年他们还偷偷给400家核心供应商涨过钱。别家车厂,压价才是戏的主线,奔驰、宝马甚至年年喊着“再降8%”。大家都是靠供应商的利润鳞片硬撑出来的,供应商要是没赚头,先饿死的是品牌自己。这道理丰田明白,而且算得比谁都清。
再把视线扔到大洋彼岸。美国那边的丰田,日子正红火。北美市场一年贡献273万辆,是中国的1.6倍。雷克萨斯RX多收2.8万美金你都别想插队,普拉多、埃尔法这些“玩具大王”加价都有人抢。2024年北美丰田车型平均涨价6%,净利润反而还飙了14%。北美单车利润2万人民币,是中国的3倍,美国消费者认牌买单,愿意为加价买个心安。
在这种前提下,丰田喊涨价底气足得像北美冬天的暖气管。钱多了不是花不完的问题,而是怎么花能不出事。这种想法摆在供应商面前,等于把钱直接塞进口袋。再穷的企业,见到现金流好转,都敢给员工多发一点饭补。更别提一批本来快被压死的小零件厂,这波涨价就像吊盐水一样续命。
但如果你把画面切到中国市场,立刻是另一套剧本。丰田中国区销量同比暴跌5.9%,股权收益骤降60%。卡罗拉价格腰斩,RAV4、凯美瑞动辄优惠几万。国产混动车型比亚迪秦L、吉利银河L7当街堵截,广丰4S经理都直言:现在涨价是剁自己手指,库存三个月,利息每天烧万把块。广汽丰田已开始裁员,一汽丰田工厂产能闲置率飙过四成。
供应链名义上一体化,其实是马拉松赛场每个人都在拼命找捷径。中国市场的丰田,已经不敢乱动价格,货压销路等于自杀,连多半销售都开始学会“微笑卖亏本”。反过来看,北美却敢一手割肉一手递饭,供应商的利润早就靠美国消费者的“豪掷千金”补上了。
这事有点讽刺,丰田玩的就是双标策略。表面上是给全球供应商涨价,实际是在搭建全球产业链跷跷板。北美市场加价,送温暖,输血给日本中小工厂;中国市场一边降价,一边用国产供应链效率打穿成本。汽车圈讲究的不是绝对公平,而是看谁把定价权捏得更死,谁能对上自己的底线。
真正微妙的是,这种“全球跷跷板”策略既让产业链短时间喘气,又不是长远的救命药。供应商收的钱,后脚可能进了更新设备,前脚还要应付一年一变的价格战。蔚来、小鹏、比亚迪这些国产厂还在实验室做数据,丰田已经插管喂活了数万家传统工厂,这是技术和现金流的两条命运线。
说实話,行业里都明白,供应商这碗饭不是谁都能端稳。多家零件厂老板嘴上骂丰田“趁火打劫”,照单还是照样收钱;有的设计研发主管半夜窝在微信群里嘀咕,“我们能不能也涨点?”更多的还是只能坐等发通知,等涨价批文像神仙下凡一样降给自家工厂。
有时我也觉得憋屈。做刑侦的人,习惯解剖事件和背景,遇上丰田这一套“涨价逆操作”,只好默默在案板边偷笑:你看,这就是人类社会本能的联动。谁有钱谁就能救命,谁缺钱谁就得降价出货。这场戏,说白了,就是供应链的混战,资本和技术的跷跷板。
假如你是供应商,看到涨价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开心?警觉?又或者,是想着赶紧把新设备计划重提上桌面?而作为消费者,面对“北美有钱人多花了钱,中国白菜价不变”的现实,你更希望买到什么样的车?
丰田“叫供应商涨价”的黑色幽默在于:产业链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救世主。涨价,是保命;降价,是保量。全球分工没有绝对公平,比谁能先活下来。你觉得,下一步轮到谁涨?谁该被降价打穿?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