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SH760轿车,曾经的经典,开过的人有五十岁了

#美女#

【引言】

上海SH760轿车,曾经的经典,开过的人有五十岁了-有驾

如果穿越到六十年代的街头,要论一辆“撑场面”的座驾,非上海SH760轿车莫属。这款车诞生于1958年,被称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领跑者”,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它是县长的标配、领导的出行利器。高级别领导乘坐的伏尔加、红旗是高不可攀的象征,而上海SH760则像是“干部的入门款”。可让人惋惜的是,这位曾经的“国产汽车永恒经典”却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消失,许多人甚至连它的名字都不记得了。那么,这款车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辉煌与落寞?它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工业发展的历史,更是时代的缩影。

【第一高潮】

上海SH760轿车,曾经的经典,开过的人有五十岁了-有驾

如果要说上海SH760的“起家”路,那绝对不像现在市面上的豪车动辄宣传其自主技术、独特创新,相反,它可以说是“师夷长技”的产物——它源自奔驰220S的基础设计,脱胎于逆向工程。这场技术模仿,放在六十年代的中国举国体制下,虽然显得有点土气,但却是很务实的一步。在那个制造业尚无根基的年代,有什么比“先抄后超越”更高效呢?不过,也因此,这款车从一诞生就有了不小的争议。有人夸它是国产汽车工业的“里程碑”,也有人嫌弃它“毫无原创精神”。而第一批50辆SH760出厂时,领导们是兴奋的,但技术人员的脑袋上却显得汗珠直落——当年技术瓶颈重重,能不能用住,可真悬!

然而,这样的“土办法”还真炼成了“精钢”。到了1974年,上海SH760的年产量已经飙升到5000辆,成了不少地方机关的宝贝。彼时的上海牌轿车可不是能随意入手的奢侈品,必须是国家调配,用在“有身份”的地方,县团级以下,基本连想都别想。但问题是,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造车成本高昂,这车可不便宜——一辆售价2.5万元,这可是一笔天价账,换算成人均收入,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不吃不喝工作三十年!于是,这辆“凤凰”变成了领导和“少数派”的代名词,也为它后来走入市场埋下了伏笔。

上海SH760轿车,曾经的经典,开过的人有五十岁了-有驾

【发展过程】

到了八十年代,上海SH760的“身份”突然变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动了市场,物资逐渐丰富,它不再由国家统筹,却也远没有变成走入千家万户的“国民车”。事实上,它先是在乡镇企业中出尽了风头——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市级单位,陆续购入这款车,让它成为小地方的“面子工程”。就像在学校同学眼中,“开得起这车的,才算赢在了人生起跑线”。

上海SH760轿车,曾经的经典,开过的人有五十岁了-有驾

当时,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这款“干部车”居然开始被一些人用来跑出租!别怀疑,这事的确真实发生了。看似别扭,但是出租车司机们有自己的理由:这车宽大舒适,尤其是后排空间,给乘客一种“做大事”的感觉。然而,好景不长,司机们很快发现,虚荣背后是“油老虎”的困扰。这车的六缸发动机让它的油耗直接飙到了百公里18升,普通司机根本承受不起这样的油费。所以,聪明的司机们还发明了解“副化油器”的“绝招”,用只有一半的动力完成生意链条。甚至有人戏称:这玩意儿不仅是车,开起来还是一个“传统手艺”比赛,得动脑筋。

【第一低潮】

上海SH760轿车,曾经的经典,开过的人有五十岁了-有驾

表面上,上海牌轿车在八十年代后期迎来了新机遇。经济发展催生了更多的人买车,当初的“领导标准车”开始逐步转向普通市场,这更像是“鸟笼”被打开以后,凤凰的自由试飞。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市场并没太给它面子,迎接它的不全是掌声,更多是竞争的暴风雨。

它的设计在六十年代被认为是高端宽敞,可面对九十年代出现的桑塔纳、富康,技术更新速度完全赶不上。人们逐渐发现“宽大”带来的并非绝对优势:刹车失灵的案例让人捏一把汗、水箱开锅的体验更让司机叫苦连天。尤其在天热拥堵的路上,有上海牌司机调侃:“买得起它,不见得修得起它。”

上海SH760轿车,曾经的经典,开过的人有五十岁了-有驾

与此同时,有关它的稳定性能和老化的质疑也在逐渐增加。那些年,这车的“膝盖”——也就是后桥两端的外倾轮,渐渐被用户诟病:虽能增加稳定性,但长时间使用后,轮胎两边磨得让人心疼。二手车市场迅速形成,很多旧车被送到偏远地方当“最后的老黄牛”,用几年就直接报废了。

【第二高潮】

不过,谁能想到呢?上海SH760的另一个角色转型竟然出现在历史更深远的地方。在东部发达地区逐梦的它逐渐被淘汰后,西部和偏远地区却视它为宝。山西的“最后一辆上海760轿车”直到2000年才退休,足足撑了几十年,成了当地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活字典”。在那个年代对修车啥也不会的地方,“学徒工就算学上海车,也得鼓捣两年”。它承载了那个年代最大限度的坚持,算得上汽车界的“先锋老兵”。

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这款车在国内外汽车工业转型风暴中的逐渐失势。从市场角度看,中国工业化在逐渐学习外来的模式,像上海牌这样的自我封闭车型,终究无法突破。外国品牌不断进入中国,桑塔纳用较低成本和更灵活的驾乘体验控制市场,而后续的吉利、奇瑞也教会了我们更多设计和市场策略。在这种情况下,上海SH760逐渐成为人们饭后聊天时的过去式。

【第二低潮】

看似上世纪九十年代轿车市场百花齐放,汽车工业迎来井喷发展,但如果从全球化的工业演变中来看,上海SH760的“结局”并非注定悲惨。它的确因技术不突破、产品老化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别忘了,它给中国人留下了一手宝贵的经验。

问题在于,这款车被后来的市场竞争简单归于“不值得纪念”的范畴,这本身也是对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忽视。缺乏文化上的挖掘,让上海牌轿车背后的故事没被和更多人分享。每一辆老旧到只剩车壳的760出现,我们都会想起它满载的历史,却又无可奈何。这看似平息的表面,暗藏着汽车文化价值的缺位。

【写在最后】

从模仿开路到“被市场抛弃”,上海SH760就像一个从零起步的学生,虽然终究没能跑赢赛场上那些奔袭强劲的对手,但它为后来者证明了“学习”的重要性。讽刺的是,恰恰到了今天,当我们谈论国产汽车时,依旧没有忘记对合资车的依赖。那些批评“抄袭”“落后”的声音,还在持续。于是问题来了,我们是不是忘了初心——中国汽车工业到底如何走向了自主创新的未来?

【小编想问】

上海SH760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起点之一,但落后被淘汰后你怎么看?是砸给市场对,还是值得给它更高历史地位?30年前它是代表面子的象征,那么如今国产车靠颜值逆袭,是否意味着我们又一次迷失了对技术能力的追求?评论区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