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最魔幻的一件事,就是伊兰特把自己活活降价降死了。本来想学小米来个闪电战,把价格打下来,结果发现自己不是雷电法王,是负责挨雷劈的。价格干到6万多,一个曾经还算有头有脸的合资轿车,卖得比一些老头乐都心虚,结果销量该崩还是崩。这操作属于什么?属于不装了,摊牌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结果发现同行活得好好的,就自己快进盒了。要么成仙,要么成盒,伊兰特选了后者。
问题出在哪?出在这个叫“品牌”的压缩毛巾上。合资品牌这四个字,过去是泡在水里能膨胀成“高级”、“可靠”、“有面子”的。现在伊兰特倒好,直接把这块干巴巴的压缩毛巾甩你脸上,说,6万块,拿走不谢。消费者的第一反应不是“哇塞好划算”,而是“这玩意儿是不是过期了?”。这里面有一种近乎宗教的品牌信仰。你奔驰卖得贵,大家觉得理所应当,因为它是奔驰最值钱的品牌本身。你伊兰特卖得贱,大家就觉得你肯定偷工减料了。这是一种玄学,一种你伤害了用户信仰后的反噬。他们不是不买便宜车,他们是不买一个“本该贵却变便宜”的车。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更搞笑的是它的定位。伊兰特现在长得,跟要去参加《道诡异仙》的cosplay大会一样,浑身都是奇奇怪怪的线条,主打一个“我型我秀”。好像设计师觉得,只要外观够炫酷,年轻人就会哭着喊着刷卡。但现实是,会为这种设计买单的年轻人,要么在摇奶茶,要么在挤地铁。而真正掏钱的,是我这种中年人,我需要的是什么?是后排能安稳地放下儿童安全座椅,是后备箱能塞进老婆的28寸行李箱和孩子的折叠自行车。你整个任意门都没用,我需要的是一个能拉货的仓库。结果你给我看这个?你这车能坐五个人吗?坐五个一米八的汉子试试?怕不是后排三个人得盘腿打坐,直接悟了。
然后就是现在车圈最流行的“技术崇拜”。宣传页上恨不得把所有你知道的不知道的英文缩写都给你印上去,L2+都算入门,恨不得写上L2.99999。好像坐进车里,车就能自己飞。讲真,我一直觉得,决定中国自动驾驶技术上限的,不是特斯拉,也不是华为,而是山东聊城的老头乐大军。你代码写得再牛,能算得过一个不打转向灯、逆行、并且突然横穿马路的大爷吗?你L4有啥用?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那套智能座舱,别说我妈了,我自己有时候都找不到空调开关。堆砌这些功能,除了让车价看起来更“值”,屁用没有。纯粹是把车变成了开发给产品经理自己玩的开心果,属于不务正业,整这些花里胡哨的。
其实说到底,伊兰特这车本身没那么差,三大件什么的也还行。但问题是,现在的市场已经不是以前那个田园牧歌的时代了。现在是黑暗森林,是你死我活的修仙淘汰赛。你的旁边,是本田日产这种老牌门派,人家不跟你玩儿花的,直接端出“混动”这个独门丹药,主打一个省油省心,一招鲜吃遍天。另一边,是比亚迪这种本土修仙巨擘,直接掀了燃油车的桌子,告诉你未来是电,你玩的那些都是过时的玩意儿。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比亚迪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
现代到底在想什么?!他们就像一个学了屠龙技结果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龙的倒霉蛋。在欧美市场,人家电车搞得风生水起,一到中国市场就畏手畏脚,生怕一步走错。结果就是,燃油车的基本盘被混动和自主品牌蚕食,新能源的船票又没抢到前排。这种首鼠两端的姿态,让消费者看得一头雾水。你到底是想干啥?你到底是燃油车的捍卫者,还是电动车的拥抱者?你得给个准话啊。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把伊兰特骂得有点狠,但没办法,爱之深责之切嘛,虽然我也没多爱它。说起来,我楼下那家兰州拉面也降价了,现在一碗面加肉才12块,但我总觉得没有以前香了。
所以,伊兰特到底该怎么活?改成混动?学人家比亚迪搞DM-i?还是干脆把那些华而不实的智能配置全砍了,就卖一个素车,五万块交个朋友?这都是瞎扯。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当下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你做好产品就有人买的年代了,这是一个比谁更疯、比谁更能整活的时代。你看人家蔚来,乐道一发布,直接把矛头对准特斯拉Model Y,摆明了就是“我不过了,你也别想活”。这种掀桌子式的竞争法则,才是现在的版本答案。加大,加大,再加大筹码。
所以伊兰特为什么卖不好?因为它还想体面,它还想讲道理。但在一个所有人都已经杀红了眼,开始互扔煤气罐的战场上,你试图跟别人讲骑士精神,这本身就是最好笑的笑话。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伊兰特卖不好,可能就是因为它名字不够霸气。你看人家叫“汉”、“唐”、“秦”,你叫“伊兰特”,听着就像个洗发水。这届用户,就吃这一套。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