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车市有个怪现象:BBA(奔驰、宝马、奥迪)4S店里人头攒动,销售顾问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而隔壁林肯展厅却冷清得像图书馆自习室,偶尔进来个顾客,销售眼睛都能亮成探照灯。更魔幻的是,某款国产Z车直接打出16.98万的“骨折价”,结果销量还不如隔壁奶茶店一天卖出的珍珠奶茶。这到底是为啥?
第一幕:BBA的“钞能力”与林肯的“隐身术”
BBA卖得火,真不是偶然。奔驰C级换代后内饰直接“照搬”S级,宝马3系操控标签贴得比502胶还牢,奥迪A4L的“灯厂”光环一亮,年轻人钱包就自动解锁。反观林肯,航海家、冒险家名字起得挺霸气,但往商场展台一放,路人十个有八个以为是“长安换标”——没办法,国产化后设计太像亲兄弟。
更扎心的是价格战。宝马i3终端价能砍到23万,比自家摩托车还便宜;奥迪A6L优惠8万起步,公务员购车群里直接封神。林肯呢?优惠倒是也有,但总像挤牙膏,销售嘴里那句“哥,这价真到底了”听起来像极了渣男发誓。
第二幕:Z车的“自杀式定价”与消费者的“反向跑毒”
Z车这波操作堪称迷惑行为大赏:16.98万买中级车,配置表长得能当厕纸用,但4S店门口连个试驾的都没有。网友辣评:“这车就像自助餐厅的炒饭——看着啥都有,吃一口就后悔。”
专业人士一针见血:Z车输在“既要又要”。想靠低价抢市场,却舍不得砍掉鸡肋配置(比如车载KTV和变色氛围灯);吹嘘“豪华平权”,但品控投诉里“异响大赛”年年夺冠。隔壁比亚迪汉卖20万+排队三个月,凭的就是三电技术硬通货。消费者现在精得很:你可以贵,但不能坑。
第三幕:消费者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现在买车的逻辑早变了。BBA卖的是“社交货币”,买标送车,朋友圈定位比参数更重要;比亚迪、特斯拉卖的是“技术信仰”,刀片电池和Autopilot就是新时代的倚天剑屠龙刀。林肯和Z车呢?一个像老干部茶杯——稳重但过时,一个像网红代餐——噱头管饱不管好。
更致命的是渠道。BBA的4S店开在CBD,销售穿西装像华尔街之狼;林肯的展厅缩在汽配城隔壁,Z车干脆玩线上直销,但直播间主播连ESP是啥都说不清。这年头,卖车不如说是卖“体验感”,4S店的免费咖啡难喝没关系,但至少得让顾客觉得自己在“高端场所”。
结尾悬念 所以问题来了:当特斯拉下周可能再降3万,理想L6准备掏空奶爸钱包,这些“滞销选手”是该继续降价割肉,还是干脆学学雷克萨斯——加价才能显得尊贵?要不……下次干脆送车牌试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