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摩托有多豪?一辆车抵三年工资,骑上街比现在开豪车还拉风

1992年的盛夏,县城供销社门口的柏油路被晒得发软。二十出头的李建军蹲在树荫下,手心攥着一叠被汗水浸得发潮的钞票,指节都泛了白。他的目光像粘在玻璃柜上似的,死死盯着那辆红得耀眼的铃木AX100。老板娘叼着牙签晃过来,吐出一句“六千八”,李建军只觉得脑袋“嗡”一声——这钱,够他在镇水泥厂扛三年麻袋,一天不落地干满三百六十五天才能攒够。

九十年代摩托有多豪?一辆车抵三年工资,骑上街比现在开豪车还拉风-有驾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法想象,九十年代的摩托车哪是代步工具啊,那是妥妥的“身份勋章”。一个村子里能有三两辆就不错了,年轻小伙要是能骑着辆锃亮的摩托驶过田埂,身后能跟着半条街的孩子追着看,连姑娘们的眼神都会多停留几秒。

当时一台南方125要一万二,光阳125踏板车更是飙到一万八千五,绍兴有户人家买了辆豪迈摩托,裸车就花了两万四千八,这价格放现在能付个小县城的首付,搁当年能盖五间大瓦房。萧山的葛师傅那会儿月工资千把块,买辆八千五的摩托得不吃不喝攒大半年,真应了那句“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九十年代摩托有多豪?一辆车抵三年工资,骑上街比现在开豪车还拉风-有驾

那时候的摩托车市场真是百花齐放,每款车都有自己的“死忠粉”。本田CG125T被称作“本田王”,是实打实的传奇车型,发动机声音顺得像流水,骑起来稳当又带劲,不少老板都指定要它当座驾。铃木AX100更有意思,二冲程发动机跑起来冒蓝烟,排气声“突突突”的,有人说像农村放电影时的发电机声,听着就特有劲儿。

嘉陵70是出了名的“省油王”,原装的百公里油耗还不到1升,国产化后也才1.3升左右,2800元的价格在当时算亲民款,不少普通家庭的第一辆摩托就是它。还有幸福250,早些年是邮政局送报纸的“公务车”,后来成了小老板拉货的好帮手,驮着百十来斤货物照样跑得飞快。

九十年代摩托有多豪?一辆车抵三年工资,骑上街比现在开豪车还拉风-有驾

买摩托车在当年可不是小事,往往要全家总动员开好几次“家庭会议”。有位网友回忆,他结婚时家里陪送的光阳125,是妈妈和两个哥哥凑了18500元买的,那笔钱在当时是巨款,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心里暖烘烘的。为了凑钱,人们真是想尽了办法。

李建军后来买铃木AX100时,父亲拍着他的肩膀说:“把猪圈里的大白猪卖了,再添上你妈陪嫁的缝纫机,差不多就够了。”第二天赶集,猪贩子围着大白猪转了三圈开价四百二,母亲站在旁边抹眼泪——那猪是她一把红薯一把糠喂大的,本想留着过年杀了做腊肉。摩托车买回来后更是全家的宝贝,拉稻谷、驮化肥、送闺女相亲,连村长都要借去乡里开会,真是“一车多用”的全能选手。

九十年代摩托有多豪?一辆车抵三年工资,骑上街比现在开豪车还拉风-有驾

那会儿日本原装摩托车的质量确实让人竖大拇指。天虹90的发动机是进口的,启动后几乎听不到声音,百公里油耗才1.1升,骑出去特有面子。有位同学买了辆一万二的本田100,开了近20年都没坏过,只换过轮胎和链条,质量硬得没话说。五羊本田也不赖,1992年有人花1.46万买了辆进口机的,现在还有人骑着当年的车跑在路上。

相比之下,国产车的小毛病就多了些,化油器时不时“闹脾气”,高压包也爱罢工,最头疼的是容易拉缸,骑到半路抛锚是常有的事。这差距也体现在二手价上,有人96年花12500买的春兰虎,后来开了2万公里只卖了600元,姐夫的本田王开了10年7万公里,也才卖了500块,真是“一分价钱一分货”。

九十年代摩托有多豪?一辆车抵三年工资,骑上街比现在开豪车还拉风-有驾

时代变得真快,没过多久摩托车就从“奢侈品”变成了普通代步工具,最后慢慢被汽车取代。1999年葛师傅买了第一辆小轿车,36500元的长安厢式汽车,在当时还是稀罕物,买车的大多是大企业和富裕的私营老板。桑塔纳、夏利、捷达这“老三样”更是供不应求,有了汽车后,一家人出行的范围越来越远,去邻市旅游都成了常事。

从两轮到四轮的转变,看着是交通工具的升级,实际上是国家越来越强、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见证。当年那些为了买摩托车省吃俭用的人,现在大多开上了小汽车,但提起当年骑摩托的日子,嘴角总会不自觉地上扬。

九十年代摩托有多豪?一辆车抵三年工资,骑上街比现在开豪车还拉风-有驾

那些轰鸣的铁马,载着一代人的青春和梦想,在岁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它们不仅是出行工具,更是一个个家庭的奋斗事,是那个年代最鲜活的注脚。“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街头的摩托车少了,但关于它们的回忆永远不会褪色。你家里是不是也有过一辆这样的摩托车?它又陪着你家度过了哪些难忘的时光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