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李想在微博上甩出一句“年销160万辆”,整个汽车圈都炸了锅。好家伙,这哪是定目标,简直是往平静湖面扔了颗手榴弹。那时候新能源车还没现在这么卷,理想还靠着L7、L8、L9三款车稳坐“奶爸SUV”头把交椅,李想这一嗓子,直接把理想从“优等生”喊成了“天选之子”。
我那会儿正琢磨换车,刷到这条微博第一反应是:牛皮吹上天了啊。可转头一想,人家Model Y一年全球能卖近200万,理想在中国市场搞个160万,也不是完全没谱?结果呢?现实比剧本狠多了。
两年过去,理想确实没干到160万。2023年全年销量37.6万辆,2024年上半年刚过20万。数字一摆,好像啪啪打脸。但你要真以为理想凉了,那可就大错特错。L系列到现在还是高端SUV里的顶流,三十万以上的价位段,能跟它掰手腕的没几个。L9一出,直接把“国产豪华”这四个字焊死在车头上;L8守住了家庭用户的主阵地;连L7这种“没SUV造型的SUV”,都成了中产客厅的延伸。
这就像你班上有个同学,说要考清华,结果高考拿了全省前十。你说他失败了吗?没有啊,他只是没上清北,但985稳稳的,还拿了国家奖学金。理想现在就是这个状态——目标没完全达成,但战斗力直接拉满。
再看整个新能源赛道,哪还有当年的温柔乡?比亚迪一骑绝尘,年销300万起步;特斯拉动不动就价格屠刀一挥,搞得人人自危;小鹏卷智驾,蔚来卷服务,零跑、哪吒往下渗透。电池成本前年涨得离谱,去年又跌得让人心慌,补贴退坡像退潮一样把裸泳的全晾了出来。这哪是造车,简直是修仙,渡劫都比这轻松。
但理想干了件特别聪明的事——不跟风卷价格,死磕产品定义。冰箱彩电大沙发?它玩明白了。增程没里程焦虑,纯电有补能焦虑,它一脚踩中间,精准拿捏一二线城市有娃家庭。你说技术多牛吧,好像也不是华为那种全栈自研的狠角色;但你说它不行吧,用户就是愿意掏钱,门店排队提车都得等俩月。
我上个月去试驾新款L7,销售小哥跟我说:“我们现在最头疼的不是卖不出去,是生产跟不上订单。”这话听着像凡尔赛,但翻翻理想财报,毛利率常年保持在20%以上,比一票新势力高一大截。赚钱的车企才有资格谈理想,这话真不假。
回头看,李想那句“160万”像不像创业公司CEO在融资会上画的大饼?要的就是那个气势,那个想象力。真要较真,谁都知道落地得一步步来。可要是连饼都不会画,投资人理你才怪。
所以现在问我还看好这种“吹牛”吗?我觉得得看是谁在吹。李想这人,嘴上没把门儿,但做事真不含糊。从SE03到L系列,每一款车都在进化,用户社区天天听反馈改功能,OTA更新比手机还勤。这种“吹牛+实干”的组合,比那些光说不练的强太多了。
造车这事儿,真不是短跑冲刺。谁都能喊一句“干翻特斯拉”,但能活到第五年、第八年的,才是真本事。理想现在不光跑下来了,还跑出了自己的节奏。160万辆或许遥不可及,但按这势头,破百万也不是梦。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