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电动车限速25迈引争议,专家呼吁修改,为何至今未有改变?

2019年,新国标实施,电动自行车25公里/小时的最高限速,便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平静的出行生活。

四年过去,新国标修订,这“龟速”依然岿然不动,引发无数吐槽。

新国标电动车限速25迈引争议,专家呼吁修改,为何至今未有改变?-有驾

这不禁让人想起《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如今这“衣”,是方便快捷的出行,却让无数人感受着“与子同袍”的无奈。

官方解释,冠冕堂皇:25公里/小时的紧急制动距离约7米,提升到35公里/小时,则增至10米,安全风险显著增加。

这逻辑,如同“子曰诗云”,看似严谨,实则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

他们搬出国际惯例:德国、法国、日本,限速都在25公里/小时左右,欧盟更是明文规定超速即为机动车管理。

然而,这与中国电动车数量庞大的国情,根本无法等量齐观。

新国标电动车限速25迈引争议,专家呼吁修改,为何至今未有改变?-有驾

试想,一位外卖小哥,顶着烈日,怀揣着顾客的期待,却只能以蜗牛般的速度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

这25公里/小时的限制,对他来说,不只是速度的限制,更是生计的限制,梦想的桎梏。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无奈?

上班族们更是如此,每天在拥挤的地铁、公交车上疲惫不堪,盼望电动车能提供更快捷的通勤方式,却屡屡受限。

专家们也看不下去了,多次呼吁修改标准,将民生需求纳入考量。

2024年新国标征求意见时,“限速不合理”的呼声高涨,却石沉大海。

新国标电动车限速25迈引争议,专家呼吁修改,为何至今未有改变?-有驾

这就好比“空谷足音”,微弱的呼声,被漠视于高墙之内。

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也公开表示,标准制定应倾听民意,避免闭门造车。

这限速政策,表面上合规,实际上却制造了矛盾。

它催生了电动车改装提速的灰色产业链,监管部门又疲于奔命地进行整治,形成恶性循环。

这如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治理之路,步履维艰。

有人建议,嫌电动车慢,那就骑电摩或者轻便摩托车。

新国标电动车限速25迈引争议,专家呼吁修改,为何至今未有改变?-有驾

然而,现实是,很多城市明令禁止或者严格限制电摩、轻便摩托车上路。

这就好比“望梅止渴”,给了希望,却又泼了冷水。

与其限制电动车速度,不如完善其他电动交通工具的管理,为民众提供更多元化的出行选择。

新国标即将实施,25公里/小时的限速,已成定局。

我们只能接受现实,但我们也希望,未来修订标准时,能将民生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为民造福”,而非“为难百姓”。

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关乎民生福祉、社会治理能力的大问题。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认真倾听民声,为老百姓创造一个更便捷、更安全的出行环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