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要在国内支棱起来了,一口气放出风声,说未来两年要安排上30款新车,先头部队就是上海车展亮相的那仨电车概念款。这事儿,咂摸咂摸,挺有嚼头。
说白了,大众在中国搞“限定款”,也不是头一遭了。毕竟,咱这旮旯儿,卷的程度搁全球都算得上凤毛麟角。你不整点量身定做的花活儿,很难在这扎下根。所以,大众这次梭哈三款全新电动概念车,也算是瞅准了风向。
先聊聊那个ID.ERA,号称是全尺寸SUV,三排座,还能跑一千公里。等等,定睛一看,电池只能撑三百公里,剩下的得靠“烧油发电”。欸…这莫不是“增程”?今儿个,纯电都快成街货了,增程是不是有点返璞归真?但转念一想,人家也说了,拖家带口跑远途没毛病。倒也是,续航焦虑这妖蛾子,谁沾谁上火。
再说说ID.EVO,这车是跟上汽攒出来的。溜溜缝儿嘛,有点像现款Atlas的拉风版。大众说这车是给“潮范儿、讲究生活品质、想整点不一样的”后生仔准备的。这话听着挺场面,但细琢磨琢磨,现在年轻人买车,除了看硬实力,颜值也得拿捏到位。这车能不能挠到年轻人的痒处,还得看最后量产版的扮相。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那个ID.AURA,一汽-大众联手炮制的轿车。这车最大的杀手锏是上了分区电子架构。啥意思嘞?简单说,就是把汽车的各种活计分成独立的“摊位”,简化生产和维修。听起来有点像搭积木,但又不止于此。大众还撂狠话,这车是“软件定义汽车”,要把AI揉进自动驾驶。这说法,有点赛博朋克的味儿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仨概念车都跟美利坚没啥瓜葛。也就是说,这是纯粹的“中国特供”。这不由得让人寻思,大众葫芦里到底卖的啥药?
如果我们把视线拉远点,会发现一些更有意思的门道。就在去年,大众甩了50个亿美刀入股了Rivian,为的就是偷师人家的区域架构技术。而这回的ID.AURA,恰恰是大众头一回真刀真枪地操练这项技术。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见微知著,或者说,大众是铁了心要干。
当我们想当然地把缘由归结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时,是否忽略了赛道的选择?毕竟,在电动车这片蓝海,技术换代的频率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大众想要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端出真家伙。而这些家什,很可能就是基于ID.EVO和ID.AURA所仰仗的软件定义架构。
其实,大众这回的“豪赌”,也折射出整个汽车圈的一个大势: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谁能在这几块儿抢占先机,谁就能在将来的肉搏战中占据C位。只不过,这条道并不好走。技术研发需要砸锅卖铁,市场竞争又白热化。
末了,再回到最初的设问:大众在中国市场未来几年会一路高歌猛进吗?依我看,这取决于诸多变数。除了技术和产品,还有市场推广、渠道铺设、售后服务等等。但有一点可以盖棺定论,大众已经悟了,想要在中国市场混出个名堂,就必须拥抱变化,敢于革新。
至于这对世界其他地方意味着啥?也许,这意味着一场新的汽车革命正在悄然上演。而这场革命的震中,很可能就在中国。毕竟,这里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也是最具创造力的试验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