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圈子里不少人聊新能源重卡,说某家车企搞的“大电池+小增程”方案卖爆了,连续好几个月都是销冠。
这事儿挺有意思,因为“增程”这个技术路线,在乘用车领域一直被一些原教旨主义者diss,说是“脱裤子放屁”,属于过渡方案。
结果,在更讲究“降本增效”的生产资料领域,这套“不够纯粹”的方案反而成了香饽饽。
这背后其实是个特朴素的道理,也是我经常在投资里念叨的:别跟趋势较劲,也别跟“最优解”谈恋爱,要多跟“可行解”过日子。
我们先来捋捋,为啥重卡这个“浓眉大眼的”行业,突然开始拥抱新能源了。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双碳”目标,政策驱动。
这当然是重要原因,但不是全部。
如果一个东西只是政治正确,但经济上算不过账,那它的普及速度顶多是“聊胜于无”。
新能源重卡能起量,根本原因在于,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它的全生命周期成本(TCO)已经能跟油车掰手腕了。
我找一个跑物流的朋友老张算过一笔账,他有个小车队,我们就以他最熟悉的“港口短驳”场景为例,算算三本账。
第一本,是“金钱账”。
一辆纯电重卡,采购价比油车贵个十几二十万,这是初始投入。
但运营成本低得吓人。
电费比油费便宜太多了,尤其是在很多工业园区和港口,晚上有波谷电价,充电成本更低。
再加上电车结构简单,没有发动机、变速箱,保养费用也省了一大截。
老张他们拉货路线相对固定,每天跑个两三百公里,晚上回场站充电,完美。
算下来,快的话两年,慢的话三年,多付出的购置成本就能从省下的油费和保养费里赚回来。
剩下的几年,全是纯利润。
这笔账,但凡小学数学及格的都能算明白。
所以,在港口、钢厂、矿山这些短途、固定路线的场景,电重卡渗透率涨得飞快,属于“馅饼砸脸”,不要白不要。
但问题来了,一旦离开这些特定场景,想跑个小长途,比如从长三角拉货到珠三角,纯电重卡的“金钱账”就不好算了。
为啥?
因为“补能焦虑”在重卡上被放大了无数倍。
这就引出了第二本账,我管它叫“情绪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误工账”。
你开个家用车,续航焦虑了,大不了在服务区多等一两个小时,刷刷手机就过去了。
但重卡司机不行。
车停在路上,晚点一小时,货主可能就要扣运费;耽误了下一趟活儿,一天的收入就没了。
时间就是金钱,在这行体现得淋漓尽致。
纯电重卡动辄几百度的电池,就算有超充桩,充满也得个把小时,这都是成本。
更要命的是,你根本没法保证沿途一定有适配的、没被占用的、没出故障的大功率充电桩。
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对靠“准时”吃饭的物流行业来说,是致命的。
所以,司机和车队老板的“续航焦虑”,本质上是“收入焦虑”。
这种情绪价值的损失,没法简单用钱衡量,但它实实在在地阻碍了纯电重卡走向更广阔的中长途市场。
于是,第三本账登场了,叫“机会成本账”。
面对中长途的续航难题,摆在车企面前的有几条路:死等电池技术革命,能量密度再翻几倍;死等国家基建,把超充桩铺满全国;或者,搞换电。
前两条都属于“把命运交给别人”,不确定性太高。
换电模式倒是不错,几分钟换完就走,但它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前期投资巨大,换电站得铺开吧?
电池标准得统一吧?
车队得为电池支付租赁费吧?
这又是一笔复杂的经济账,而且“货不对板”的风险很高。
这时候,你再回过头看“大电池+小增程”这个方案,就会发现它的精妙之处。
它其实是在算“机会成本账”。
它没有去追求那个“完美”的纯电乌托邦,而是提供了一个当下最务实的“可行解”。
大电池,保证了在大部分有充电条件的区域内,它能像纯电车一样跑,享受极低的运营成本。
这是它的“里子”,是它省钱的基本盘。
小增程器,那个被嘲笑的“汽油发电机”,则像一个“随身携带的保险”。
它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让你天天用,而是为了让你在找不到充电桩的紧急情况下,不至于趴窝。
它用相对较低的成本(一个增程器的成本远低于再加几百度电池),抚平了司机和老板们最大的“收入焦虑”。
这笔账算下来,“大电池+小增海外市场,将充分借助奇瑞集团在乘用车领域已建立的全球化网络资源,积极推动联合重卡出海,加速全球市场布局。程”方案的“值博率”就非常高了。
它相当于让你用一个纯电车的成本,买到了一个“无限续航”的准纯电车。
虽然用油发电的成本比充电高,但这个高成本只在少数紧急情况下才会触发。
它用“可能存在的高成本”,避免了“必然存在的误工损失”。
这对于一个精打细算的车队老板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说白了,这根本不是一个技术路线之争,而是一个商业模式的选择。
它选择不去硬磕“补能”这个当下最难啃的骨头,而是通过一个巧妙的冗余设计,绕开了这个问题。
它承认了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骨感,然后找到了一个能让大家先跑起来、赚到钱的折中方案。
这事儿对我们个人投资者也有点启发。
很多人做投资,总想找到那个能一口气涨十倍的“圣杯”,总想追求“最优解”,比如精准抄底、逃顶。
结果往往是在无尽的等待和频繁的试错中,把心态和本金都搞没了。
而一些看似“不够聪明”的策略,比如定投宽基指数,比如构建一个不追求极致收益但追求稳健的资产组合,虽然慢,虽然“不性感”,但它能让你在这个市场里活下来,并且在漫长的时间里,大概率能赚到钱。
就像那个增程器,它可能不代表未来,甚至有点“落后”,但它解决了当下最要命的问题。
在投资和生活中,我们可能也需要这样一个“增程器”——一个能保证我们在追求星辰大海的路上,不至于因为一点意外就中途翻车的“安全垫”。
这个安全垫可能是一笔备用金,一份保险,或者一个不过分激进的投资策略。
所以,别再轻易嘲笑那些看起来“不够纯粹”的方案了。
商业世界最终的裁判,不是技术极客,而是那些用真金白银投票的用户。
谁能帮用户更好地“算账”,谁就能赢得市场。
共勉共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