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车祸引发的‘材料罗生门’】
“断裂的机盖上,那抹刺眼的白色,成了全网狂欢的‘证据’!”2025年6月,一辆选装碳纤维机盖的小米SU7 Ultra在事故中受损,网友拍下机盖断裂处附着的“白色棉絮状物质”,瞬间引爆舆论:“4万块的选装件就这质量?”“小米用棉花充碳纤维?”面对铺天盖地的嘲讽,车主“没名字的猴子z”愤而辟谣:那根本不是车的问题,而是防雨车衣的残留棉絮!
【3重暴击:谣言背后的人性之恶】
“断章取义的‘正义’:一张照片如何毁掉品牌口碑?”
事故现场照片被刻意裁剪,只保留“棉絮”特写,却无人提及车主事后送检的完整报告——售后确认白色物质来自车衣内衬,与碳纤维机盖无关。更讽刺的是,同一批网友曾吹捧某合资品牌碳纤维“工艺无敌”,而对国产品牌却极尽双标。“新能源圈的‘饭圈化’:诋毁比产品更重要?”
车主晒出家中多款新能源车(理想、问界、极氪等),强调自己“不站队”,却遭围攻:“装什么理中客!”业内人士透露:某些品牌粉丝群有组织地转发负面,甚至伪造“车主”身份带节奏。‘情绪价值’的代价:谁为车主的真实体验买单?
车主坦言选碳纤维机盖只为“颜值”,却被扭曲成“智商税”。而真相是:该机盖采用六层航空级碳布,热压罐工艺成本超60万,减重1.3kg虽小,却是高端工艺的象征。
【暗黑产业链:谁在靠‘黑稿’赚钱?】
“流量吸血鬼:一张截图养活十个营销号”
某自媒体人私下承认:“第一时间转发负面,阅读量能翻3倍”,而辟谣内容“没人看”。“竞争对手的‘影子战争’”
2025年新能源车市份额争夺白热化,某品牌区域经理被曝购买“黑公关套餐”,专攻对手新车交付期。“消费者的‘信息茧房’”
算法推送让辟谣声淹没在谩骂中,车主苦笑:“他们只想相信小米有问题,不在乎真相”。
【血泪启示:普通人如何避开‘信息陷阱’?】
“让子弹飞一会儿”
任何“惊爆内幕”都先查证源头,比如这次事件中,车主微博原文被故意忽略。“警惕‘完美受害者’逻辑”
有人指责车主“为什么不早澄清”,却忘了谣言传播速度远超真相。“用钱包投票,而非键盘”
新能源车进步靠的是技术迭代,而非互撕。正如车主所言:“良性竞争才是行业未来”。
结语:
当碳纤维的纹路被P上棉絮,当理性讨论被情绪淹没,这场闹剧伤害的不仅是小米,更是所有认真造车的中国品牌。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我们支持的国货,不该倒在自己人的口水里!
事件追踪:
涉事车衣品牌已下架同款产品,小米法务部正收集造谣证据。本号将持续追问——下一个被“棉絮”毁掉的产品会是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