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国产SUV在999级陡峭石阶上失控下滑,撞断仿古护栏的瞬间,被无数手机镜头记录。这不是灾难片镜头,而是2025年11月12日发生在张家界天门山的真实一幕。奇瑞风云X3L的“极限挑战”,以一场公开的失败收场。更讽刺的是,这场本为证明“中国车强悍性能”的秀,最终证明的却是营销逻辑的失衡与风险管控的溃败。
奇瑞已致歉,称安全防护绳固定点卸扣意外脱落导致车辆失控,承诺赔偿并反思风险预估不足。景区称设施非文物,游客可绕行,暂无安全影响。表面看,事故轻微,损失可控。但事件掀起的舆论风暴,远超一辆车撞坏几米护栏的物理后果——它掀开了国产汽车营销长期依赖“极限表演”的遮羞布。
这类秀早已不是新鲜事。2018年,路虎曾成功攀爬同一段“天梯”,被奉为经典案例,此后便有车企争相效仿,将悬崖、冰川、高原变为试车舞台。理想汽车更以“SUV撞飞重卡”的反物理视频引爆争议。这些营销的共性是:用极端场景制造话题,用视觉冲击替代技术说明,用“敢不敢”取代“好不好”。它们不验证真实用车需求,只追逐流量峰值。
可公共空间不是企业的私人试验场。天门山“天梯”是游客徒步登顶的必经之路,承载的是文化体验与安全预期,而非汽车品牌的KPI。测试期间连续两日关闭步道,游客被迫绕行,这已是对公共资源的实质性占用。而所谓“无需报备”的监管回应,暴露出制度空白的危险。全国已有17个国家级汽车测试示范区,超3.5万公里开放道路可供验证,为何还要把风险带到景区?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种营销背后是国产车企冲击高端市场的焦虑。当技术差距逐步缩小,品牌溢价仍显薄弱时,一些企业选择用“极限挑战”制造“超英赶德”的叙事幻觉。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不是能在石阶上爬行的车,而是在雨夜山路中稳稳刹住的刹车,是在长途驾驶中始终如一的可靠性。用一次惊险博关注,换来的可能是长期信任的流失。
奇瑞的致歉,应成为行业反思的起点。监管部门需明确:公共景区不得作为汽车极限测试场地,商业活动必须通过安全与公共利益双重评估。车企也该明白,真正的高端,不在于征服多少陡坡,而在于敬畏多少规则。
当营销的车轮碾过公共安全的边界,再高的山,也托不起坠落的品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