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政企联手,现场答疑,汽车产业升级提速

地上还残留着会议室刚收起的咖啡杯,圆桌边交换眼神间,已没有谁在等“领导发话”。会议开始前,企业代表已经在门口搭起展台,“场内会谈未启,场外合作先热”。气氛里不是拘谨,而是蓄势待发的商机嗅觉。如果你是这些企业负责人,会对这样的环境生出什么样的期待?是社交场合寒暄两句便散场,还是现场问一句“新能源试验设备太贵,有没有共享平台?”就能得到对口部门的直接回应?

那天的现场,有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市交通运输局等30多家部门,还有70多家车企负责人。场地不是标准会议室而是分成四大讨论区,根据企业诉求划分——技术研发、场景开放、市场与服务等环节,“政企肩并肩”,不做普通意义上的座谈。和往常那种“请部门座上、企业自下而上诉苦”的流程不同,这种圆桌式即时响应,实实在在把“有问题就现场说,现场答”变成常规操作。

企业提出高压新能源电机试验设备成本高——科技局现场回应:“全市已备案112家中试平台,相关办法正修订,争取实现全链条资源共享。”企业说想推动新能源产品推广,部门拿出数据和实际举措,几乎让人忘记自己是在会议而不是业务对接会上。连一汽-大众捷达的总经理都忍不住公开点赞成都营商环境,说:放心发展。

这些看似“对口、闭环”的政策回应,有点像刑侦案子里各种细节拼图——问题收集、即时解答、台账督办,环环相扣,务必每一块证据都能落地。如果说过去营商环境是“你有诉求我慢慢回复”,那这场智能网联汽车专场更像是“把案件现场还原在会议室,没回避,没甩锅,没等明天”。

大家唱主角的不仅有头部主机厂,还有专注自动驾驶定位的中小企业。比如电子科大创业团队四川中电昆辰,依托成都高校优势,在技术转化和主机供应链里已实现“小配件,大升级”,产学研“三级火箭”齐发。行业协会像一座桥,把高校人才和企业技术一线联通,输送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未来人才流。

当然,现实不能只靠“今天开个会”就解决所有问题。成都最近升级了所谓“进解优促模式”,新推出“每日局长坐班,每周链长接待”。听起来热闹,实际像是把“案子随时有警察盯着”这种紧迫感移植到了产业服务里。“1+7+365”服务机制,一听就是不怕麻烦:一天一碰头,一周一回访,全年问题不过夜。企业跟政务部门之间,也不再像案子里嫌疑人与侦查员那样彼此试探,而是“并肩作战”,共破产业堵点。

再理性一点看,成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几个数据不只是漂亮——产业规模1500亿,终端零售全国第一;今年头三季度营收增19.6%,产量攀升26.4%;新能源汽车更是增259.2%,营收涨80.9%。这些“案底”,就像人员信息库里的重点对象,一查便知不是虚张声势。加上保有量全国首位,证明这里不只是“嘴上说发展”,是真正有市场,有需求,有玩家。

政策推动是刑侦里的侦查手段,企业配合则像是证人配合勘查现场——两者缺一不可。但产业升级就像破案,并非一锤定音,更多要看过程中的细节打磨、协同推进,防止“案子查到一半,证据链断掉”。

现场有企业说“路网还不够开放、产业促进办法还在路上”,政务部门给出具体数字:已发临时号牌110副,开放测试道路680公里,还承诺“两年后测试道路破千公里、产业促进办法争取年底出台”。这种当场给“案情进度表”,虽不是什么天降神兵,至少让产业玩家知道前面的未知并不完全是黑洞。

有时候甚至觉得,这种“面对面政企沟通”,和破案现场勘查一样,没什么诗意,甚至带点职业上的机械与重复。但等你在案件里看惯了“追踪、反馈、核查”,对产业服务也就多了几分“证据优先、对症回应”的敬畏。作为职业病,难免想象:如果更多地方把营商环境建设做到每个诉求“有台账、有闭环、有跟进”,是不是能把“问题堆积如山、最后不了了之”变成“问题件件有着落”?如果每个产业堵点都能像案件那样逐条侦破、分工核查,还会不会有那么多项目卡在“报告里而不是工厂里”?

成都政企联手,现场答疑,汽车产业升级提速-有驾
成都政企联手,现场答疑,汽车产业升级提速-有驾
成都政企联手,现场答疑,汽车产业升级提速-有驾

当然,对于产业升级和营商环境,不敢轻易下定论。世事如案,真相不只一个,而且常常在细节里埋伏着新的冲突和挑战——今天的政策回应,明天说不定又遇到新的技术难题。对成都汽车产业来说,规模和政策很漂亮,全链条服务也确实在路上。但问题的复杂性,和案子一样,往往是“环环相扣”,不容轻慢。

提个问题:在产业升级和营商环境优化的“闭环”里,真正最难的证据到底是哪一环——政策落地的速度,企业创新的深度,还是全行业协同的广度?也许没人能当场给出标准答案。只是刑侦老手看惯了案发现场,越是细节纷繁,越是不敢掉以轻心。开放式治理,是过程也是考验。你怎么看?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