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假人背后是汽车行业未来

“1000万买个假人!”这数据听着吓人,但真的是乱花钱吗?

听说过一个假人值1000万人民币的事吗?而且,这不是某个科技展览上的艺术装置,也不是明星名人炫富的玩意儿。是长城汽车用来做碰撞测试的假人。对,就是你脑海里浮现的那种,开车撞来撞去,模拟各种车祸的假人。一个假人,值1000万,这是真的。还有更夸张的数据——长城为这些假人和碰撞测试,搞了个亚洲最大的多角度碰撞试验室,投了好几个亿。

1000万假人背后是汽车行业未来-有驾

看到这儿,有人可能会忍不住吐槽:“这也太烧钱了吧!”毕竟,在不少人眼里,车就是个消费品,卖得好不好才是关键。至于这些“假人”“碰撞室”的投入,可能多数人会觉得,没什么用,完全是过度讲究。再想想长城汽车的销量表现,去年全球卖了100多万辆,虽然是自主品牌里比较能打的成绩,但跟丰田、大众这样的巨头比,真算不上什么“巨无霸”。所以,有人会觉得,这1000万一个假人,可能是“摆谱”“炫技”,甚至有人觉得,花这些钱不如降点价,吸引更多消费者买单。值不值?行业里是不是就长城这么“整活儿”?或者说,这种钱,是乱花的还是必须花的?咱们慢慢拆。

1000万假人背后是汽车行业未来-有驾

先看数据。长城,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最近几年大概都在100亿上下。2022年是120亿,2021年是96亿。这个数字,放在整个国内车企的研发投入里,算中上水平。比它高的有比亚迪(2022年约200亿),也有“新势力三杰”蔚来、小鹏、理想(研发费用分别是110亿、70亿、67亿)。但要知道,长城的车均价远低于新势力,销量又比新势力高得多。一边打价格战,一边还要砸钱搞研发,压力可想而知。再看毛利率——2022年,长城的毛利率是16%,而蔚来是13%,小鹏是11%,理想稍高些,21%。老实说,16%的毛利率,不算特别健康,但也不算差。问题在于,毛利看着还行,但长城的净利润却很薄。2022年,长城的净利润只有82亿,净利率不到6%。你看,研发费砸得多,但真正到手的钱,少得可怜。

这是长城独有的现象吗?放眼整个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转型加速的这几年,其实很多公司都在经历这样的“研发吃利润”现象。蔚来每卖一辆车,平均亏掉2万块;小鹏的净亏损更高,2022年全年亏了90亿。传统车企呢,稍微稳一点,但为了追赶新能源的脚步,也在拼命烧钱。比如大众,2022年研发投入高达170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300亿;丰田也不遑多让,研发预算接近1500亿人民币。

1000万假人背后是汽车行业未来-有驾

为什么这些车企敢砸这么多钱?这里得说一句,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转型期,研发的钱真不是“想砸就砸”。跟其他行业不一样,汽车研发周期长、成本高,稍不留神可能就是“竹篮打水”。电动车、新能源混动、智能驾驶这些技术,谁都想抢个头部位置。但这些东西,真不便宜,而且烧钱还没个底。比如自动驾驶,拉一个算法模型出来,光算力就要投资好几亿;电池技术,稍微搞点突破,研发和实验费用可能就是几十亿。假人这块,看着离谱,其实也不夸张。一个普通的碰撞假人,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高精度的、能精确模拟人体各种生理反应的,单个就能卖到千万级别。长城用的那个1000万的假人,是全球公认最先进的BioRID假人,用来模拟追尾事故中颈椎的真实受力情况。换句话说,这种假人贵,但确实管用。

1000万假人背后是汽车行业未来-有驾

再看长城的投入方向。假人也好,碰撞试验室也好,说白了都是为了安全。魏建军在直播里提到过一句话:“生命第一。”这事听着有点像企业文化标语,但落到长城的产品里,确实能感受到它的执念。比如这次的全新高山,主打“安全牌”,不仅在碰撞测试里表现优秀,还搭载了大量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比如全速域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紧急刹车等。再结合长城一贯对“硬派越野”车的投入,显然这家公司是想讲一个“技术+安全”的故事。

那问题来了,这些投入,究竟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从目前看,应该是后者。因为长城的目标用户,很大一部分是家庭用户。家庭用户买车,安全是个核心需求。尤其是那些预算不算特别高,但想在国产品牌里买到一款“靠谱家庭车”的消费者,对“碰撞安全”“智能驾驶安全”特别敏感。魏建军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宁愿在这些地方砸钱,也不愿意走什么增程路线,或者过分追求短期利润。

1000万假人背后是汽车行业未来-有驾

长城的战略逻辑,其实和特斯拉、比亚迪有点像。就是用技术和产品力,抢占未来市场。你看比亚迪,现在已经不是靠低价打市场,而是用技术圈住了一批忠实用户。特斯拉更不用说,Model 3、Model Y的技术优势,让它能稳定在全球电动车市场的顶端。长城显然也想走这条路,但它的技术路线不一样——它更像是“技术叠加型”,一边保留传统燃油车核心技术(比如硬派SUV),一边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智能化。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1000万的假人,值不值?我的答案是,这个钱,不花才不正常。汽车行业就是这样,技术和安全,永远是比销量数据更长远的东西。那些看着吓人的投入,拆解下来,其实是有章法的。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这些“离谱”的数字,而是企业如何通过这些投入,找到下一步的增长点。对长城来说,这些“假人”“试验室”,就是它在未来市场比赛中举的盾牌,也是它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底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