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公里实测,增程式VS插混式,真相让你不再花冤枉钱

现在大家买车,尤其是考虑新能源车的时候,真是有点头大。

市场上各种新技术、新名词,听得人云里雾里。

其中,增程式和插电混动这两条技术路线,可以说是最让普通消费者纠结的两个选项了。

5万公里实测,增程式VS插混式,真相让你不再花冤枉钱-有驾

增程式听起来特别美好,感觉就像是给纯电车背上了一个永不掉线的“充电宝”,既享受了电车的安静顺滑,又彻底告别了里程焦虑,听上去简直是两全其美的完美方案。

但车子毕竟是个大件,不是听几句宣传口号就能下决定的,它得经得起时间和里程的考验。

当一辆车跑过了几万公里,经历了春夏秋冬和各种复杂路况之后,它最初的那些优点,还能不能站得住脚?

这才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一聊,当里程数悄悄爬上五万公里这个坎,增程式和插电混动之间,到底会拉开多大的差距。

首先,咱们得聊一个最实际的问题,就是跑高速的开销。

平时在城里开,增程式汽车的体验确实没得说。

电机驱动,起步快、没噪音,开起来特别省心,感觉就像开着一辆纯电车,而且加油就能补充续航,心里特别踏实。

这种体验在日常通勤、买菜接娃的场景下,确实很有优势。

然而,一旦场景切换到高速公路,尤其是在长途奔袭的时候,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

当车速超过一百公里每小时,增程式汽车的工作模式就开始暴露出它的短板。

它的工作原理是,发动机并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像个发电机一样,先烧油发电,然后电能再输送给电机,最后由电机驱动车轮。

5万公里实测,增程式VS插混式,真相让你不再花冤枉钱-有驾

这个过程听起来很智能,但在能量传递上,其实是绕了个弯。

每一次能量转换,都会有不可避免的损耗。

在高速巡航这种需要持续大功率输出的工况下,电机的效率会下降,而发动机为了满足高耗电量,就得拼命工作,能量转换的损失被进一步放大。

这就导致了一个让很多车主感到意外的结果:在亏电状态下跑高速,增程式汽车的油耗会出奇地高。

根据大量车主的实际反馈,百公里油耗达到八九升,甚至超过十升都并不罕见。

这个数字,甚至比很多同级别的传统燃油车还要高。

当初为了省钱、为了环保买的新能源车,在最需要它发挥长途优势的时候,反而成了一个“油老虎”,这笔账算下来,确实让人心里不太舒服。

那么插电混动车型呢?

尤其是我们国内车企现在主攻的,像比亚迪的DM-i、吉利的雷神混动这类技术,它们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高速工况。

它们的聪明之处在于,系统里有一套精密的机制,可以在高速巡航时,让发动机“绕过”电机,直接驱动车轮。

这就好比一个团队里,让最擅长长跑的选手去跑马拉松,而不是让他先去发电,再用电驱动一个机器人去跑。

这样一来,能量传递的路径最短,效率自然最高。

发动机可以在它最经济、最舒服的转速区间工作,而电机则在一旁待命,当你需要急加速超车时,它会立刻介入,提供额外的动力。

5万公里实测,增程式VS插混式,真相让你不再花冤枉钱-有驾

两者协同工作,既保证了动力充沛,又能把油耗控制在一个非常理想的水平。

在同样的高速路况下,这类插混车的亏电油耗普遍能做到百公里五到六升。

五万公里跑下来,单是油费这一项,两者就能差出不少钱,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用车成本。

说完了看得见的油耗,我们再来聊聊一个看不见、但更影响车辆核心价值的问题——电池的寿命。

电池是新能源车的“心脏”,它的健康状况直接决定了这辆车的纯电续航能力和未来的保值率。

增程式汽车的一个核心特点,就是它的所有驱动力都百分之百依赖电机,也就意味着,无论你怎么开,电池都必须时刻参与工作,进行着不间断的充放电。

而且,为了控制成本和车重,很多增程式车型的电池包容量并不算大,纯电续航里程通常在两百公里以内。

这就导致了它的电池循环次数会非常频繁,而且很多时候是在进行深度充放电,比如电量从很高掉到很低,然后再充满。

这就好比一部手机,你每天都把它用到自动关机再充电,和每天随用随充、尽量保持电量在健康范围,几年下来,电池的耐用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频繁的深度循环,会加速电池内部化学物质的老化,导致其容量衰减得更快。

有数据显示,一些增程式车辆在行驶十万公里后,电池健康度可能会下降到百分之七十多,这个衰减速度是相当可观的。

相比之下,插电混动车型的电池就要“幸福”得多了。

一方面,现在主流的插混车型电池容量越做越大,另一方面,它的混动策略本身就是一种对电池的保护。

5万公里实测,增程式VS插混式,真相让你不再花冤枉钱-有驾

系统会智能地控制电池的电量,尽量避免让它进入深度亏电的状态,总是在一个比较健康的电量区间内工作。

当车辆需要大功率输出时,发动机会主动站出来承担大部分工作,为电池“减负”。

这种“油电协作”的模式,大大减少了电池深度充放电的次数,从而有效延缓了电池的衰减速度。

所以,同样是跑了五万公里,插电混动车型的电池健康度普遍还能维持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甚至更高。

这种差距在用车前一两年可能感觉不明显,但三五年之后,当你的车纯电续航大打折扣,或者当你准备把车卖掉时,就会在二手车的价格上得到最直接的体现。

最后,从更宏观的技术发展角度来看,这两条路线也代表了不同的造车哲学。

增程式技术,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捷径”。

它在结构上相对简单,避开了传统混动技术中最复杂的发动机与电机耦合的变速机构,用一种更偏向于“电动化”的思路,快速地为用户提供了接近纯电的驾驶感受和无里程焦虑的便利。

在新能源发展的特定阶段,它确实是一个聪明且有效的解决方案。

然而,技术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

当我们的一些企业还在优化增程器效率的时候,另一些中国品牌已经选择了那条更难走、但天花板也更高的路,那就是潜心研发更复杂的专用混动技术。

它们投入巨大的资源去研究发动机本身的热效率,去打造能够实现多种驱动模式智能切换的多挡位混动变速箱。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用油发电”,而是要实现油和电在任何工况下的最优配合,追求的是整个动力系统的极致效率。

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技术自信和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力。

当政策的扶持逐渐退去,市场竞争回归到产品力的硬碰硬时,谁的技术储备更深厚,谁能为消费者提供更长久、更全面的价值,谁才能笑到最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