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中国销量大跌四成境遇愈发艰难

销量暴跌40%,这数字砸下来,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脸色比北京冬天还冷。

你说,这牌子曾经多风光?

Macan刚进来的时候,那叫一个热闹——月销三四千辆,好像一夜之间把冰城点燃了。

Cayenne也没闲着,稳坐2000+的交付宝座,硬生生地撑起了豪车的一片天。

但时间往前推几步,从2022年开始,两款主力车型就像被拔掉翅膀的小鸟,扑腾两下直往地上摔。

保时捷中国销量大跌四成境遇愈发艰难-有驾

可别急着说这是“老爷们儿”跑不动了,更不是产品烂得让人翻白眼。

真相藏得深呢,是电动车潮水猛涨,本土品牌一路开挂,把传统进口燃油SUV挤到角落里喘不过气来。

这事儿,就跟邻居家孩子突然学会编程,而你家的娃还沉迷玩泥巴一样尴尬。

比亚迪、蔚来这些国产大佬,不只卖价格,还能拿智能配置和续航打天下,让那些贵价进口货看起来都傻眼。

瞧瞧Taycan这个电动拳头产品吧,它帅是帅,但450公里左右的续航,在咱们国人的出行习惯面前明显吃亏——谁愿意中途频繁充电啊?

保时捷中国销量大跌四成境遇愈发艰难-有驾

对手都玩1000公里以上的长跑赛,你这短程马拉松怎么好意思参赛?

结果呢,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区仅3.2万辆入账,同比下降26%。

全球整体降6%已经够扎心,这么大幅度下滑简直是重锤敲击。

宝马奔驰咋样?

他们虽然感受压力,也忙活调整,却还能站住脚跟。

保时捷中国销量大跌四成境遇愈发艰难-有驾

宝马第三季度小涨1.7%,iX系列成本管控做得漂亮;奔驰虽有波折,上半年跌14%,全年还是扳回3%的增长。

他们门类齐全,轿车旅行车加电动车,一条腿走路绝不行嘛。

而咱保时捷,只盯着跑车和SUV那两个招牌,看着就单薄得很。

这场战斗里,只练短跑怎么可能赢?

库存压顶,经销商苦兮兮促销却没啥效果,可惜创新少才是真正毒瘤。

保时捷中国销量大跌四成境遇愈发艰难-有驾

从2018年以来Macan燃油版升级慢悠悠,Cayenne更是十多年按兵不动。

当技术飞速变革时,坚持原地踏步就是自掘坟墓。

“进口身份+高定价”的标签,如今听起来反倒成了挡箭牌。

一些用户吐槽售后服务慢到发霉,这可不是豪华品牌该干的活儿。

保时捷中国销量大跌四成境遇愈发艰难-有驾

有城市月均销量不足10辆,经销商日子难过成这样,不悲伤算我输。

想想过去二十年,从2001年进军中国,到搞卡雷拉杯培养赛车文化,再建造全球最大培训中心支撑销售巅峰,每一步似乎都踩准节拍。

但新时代来了,新玩家红旗、昊铂等新能源黑马,以50万上下价格配备自动驾驶、高性能动力,对年轻消费群体发起猛烈攻势,无情蚕食传统市场份额。

不止是竞争激烈,还有消费者口味变幻莫测,他们爱新鲜、更挑剔,高端客户的钱袋子拎紧不少。

今年初缩减经销商数量也是双刃剑,本想着集中资源提高效率,却引发内部怨声载道:门店关停意味着员工失业风险陡增,加剧企业内耗。

保时捷中国销量大跌四成境遇愈发艰难-有驾

这局面堪比冬天里的火锅,要升温又怕辣死人。

一边推出79.9万元起的新款Macan EV、电池容量蹭蹭上涨到100kWh、官方续航超过600公里的新瓶装旧酒,一边面对蔚来ES8、理想L9强劲挑战,小试牛刀表现平平。

今年CEO还丢出“一两年内或许暂停EV在华销售”的炸弹,说白了就是喊救命信号,引爆更多猜测与焦虑。

细品这段故事,有点像看一部悬疑剧:靠颜值和历史积淀站稳脚跟已经够辛苦,现在非但要赶超科技革命,还要顺应消费者心理转型,否则只能眼睁睁看别人抱走蛋糕喝甜汤。

有趣的是网友评论总喜欢放大缺点,比如诟病进口贵、不够智能啥啥啥,却忽略身边国产品牌悄然完成弯道超车。

保时捷中国销量大跌四成境遇愈发艰难-有驾

“网友嘛,有时候就是个放大镜,总盯别人芝麻粒,大西瓜倒没人搭理。”

想到娱乐圈明星被舆论撕逼,也是同一道理。

一位知名演员因一次公关事件登热搜,被各种声音围堵,其实背后折射的是社会对于个人选择标准越来越严苛,“完美偶像”的期待也愈加荒唐。

同样汽车行业,没有永远躺赢的大腿,每次革新都是刮骨疗伤式考验,需要胆识,更需要智慧和平衡力。

而我们旁观者,也该跳出数字游戏,多看看产业生态变化,以及消费者价值取向如何酝酿巨浪。

保时捷中国销量大跌四成境遇愈发艰难-有驾

所以,当保时捷遭遇40%销量断崖,我们无需轻易贴上“失败”标签,也不用归结于宿命论,而是在见证一个昔日霸主怎样挣扎求存,用自己的方式摸索下一条路。

当然,说到底一句话:“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救世主。”

敢改敢拼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那么,你怎么看待这一幕夹缝中的逆袭戏码?

保时捷中国销量大跌四成境遇愈发艰难-有驾

欢迎留言吐槽,一块侃侃那些复杂又精彩的大时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