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刷到有人说买了国产车后悔,绵一开始还纳闷,毕竟现在国产车销量摆在那,大街上跑的国产新能源、SUV 越来越多,怎么还会后悔呢?
后来跟几个车主朋友聊了聊,再结合自己查的一些二手车平台数据、车主论坛的反馈,才发现这里面不是简单的 “车不好”,而是有几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没真正开过的人确实很难体会到那种 “落差感”。
先说第一个点吧,就是大家最容易被吸引的「智能配置」,很多人买车时觉得 “大屏、多语音功能、智能驾驶辅助” 特别香,但用久了就发现是 “伪需求”,还可能有 “后期衰减” 的问题。
举个栗子,我有个朋友去年买了某款国产紧凑级 SUV,当时销售跟他吹 “语音能控制空调、车窗,还能连家里的智能家居,开车时不用动手特别方便”,结果他用了不到半年,语音识别就经常 “断片”: 说 “打开主驾车窗”,车机可能会打开后排的;
说 “调低空调温度”,它有时候没反应,有时候直接调到最低温。
最让他糟心的是那个 15 英寸的大屏,看着确实爽,但白天太阳大的时候反光严重,想调个导航都得眯着眼;
晚上开车,大屏的亮度就算调到最低,也会晃得眼睛不舒服,后来他干脆把大屏关了,只用手机导航,你说这大屏不就成了 “摆设” 吗?
还有智能驾驶辅助,很多国产车都标着 “L2 级”,说能跟车、车道保持、自动刹车,结果实际用的时候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有个车主说他的车在拥堵路段跟车,经常忽快忽慢,前面车都走了,他的车还在 “磨磨蹭蹭”;
遇到路口有行人横穿,自动刹车有时候反应不及时,有一次差点撞到人,吓得他再也不敢用了。
他说 “当初花了 8000 块选装这个智能驾驶包,现在看来就是白花了,还不如把这钱花在换个好点的轮胎上”。
绵觉得,不是说国产的智能配置不好,而是很多车企把 “有” 当成了 “好”,只顾着堆配置,却没做好后期的优化和升级,导致车主用着闹心。
再说说第二个点,保值率的 “隐性成本”,这个问题没卖过车的人真的很难察觉。
大家买车的时候,大多只关注 “落地价多少”“配置高不高”,很少想三五年后卖车的时候能值多少钱。
但国产车的保值率,确实比同级别合资车差了不少。
绵查了某二手车平台 2025 年的数据,同级别、2022 年上牌的国产轿车和合资轿车,三年后的残值能差 15%-20%。
比如 2022 年买的某国产紧凑级轿车,当时落地 12 万,2025 年想卖,二手车商只给 5.5 万;
而同年份的某合资轿车,落地 13 万,现在还能卖 7.2 万。
这中间差了 1.7 万,相当于每年多花了将近 6000 块的 “贬值费”,这笔钱可不算少。
更让车主闹心的是新车迭代太快,导致老车 “快速贬值”。
有个车主 2024 年 3 月买的某国产新能源车,当时落地 18 万,结果到了 12 月,车企就出了新款,不仅加了续航里程,还升级了车机系统,价格反而降了 1 万。
老车主去找 4S 店要说法,对方只说 “市场正常迭代”,没任何补偿。
这还不算,因为新款出来,老车的二手车价又跌了一截,车主说 “感觉自己像个‘冤大头’,买了才 9 个月,车就‘过时’了,卖又亏太多,留着又闹心”。
绵觉得,车企追求迭代快是好事,但也得考虑老车主的感受,比如推出 “老车主升级优惠”“保值回购政策”,这样才能减少车主的后悔感。
第三个点,是售后网络的 “最后一公里” 问题,这个在大城市可能不明显,但到了三四线城市、县城,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国产车企的 4S 店、授权服务中心特别多,保养、维修都方便,但到了小地方,情况就不一样了。
有个老家在河南某县城的车主,2023 年买了某国产新能源车,2025 年初电池出了点小问题 : 充电充到 80% 就充不进去了,他想找地方修,结果发现县城里没有该品牌的授权服务点,的服务点在 150 公里外的市区。
他开车过去修,来回花了两天时间,还自己掏了路费和住宿费;
更麻烦的是配件等待时间长,有次他的车车门把手坏了,4S 店说 “需要从厂家调货”,结果等了 23 天,期间车没法正常用,只能天天打车,光打车费就花了一千多。
还有售后人员的专业度问题,很多小地方的维修店虽然能修国产车,但对新能源车型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不熟悉。
有个车主的车电池报警,当地的维修店查了半天,说 “是电机坏了,需要换电机”,结果他开到市区的授权服务中心,人家检查后发现只是 “传感器故障”,花了 200 块就修好了。
车主说 “要是当时听了小维修店的,换个电机得花好几万,还得拆车,想想都后怕”。
绵觉得,国产车要想让更多人不后悔,就得把售后网络铺得更密,尤其是小地方,同时加强对售后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度,不然就算车再好,售后不方便,车主也会后悔。
第四个点,是用户预期与实际需求的 “错位”,很多人买车时被 “大空间”“高配置” 吸引,但实际用起来才发现 “不实用”。
比如有个车主买了某国产 MPV,当时看宣传 “7 座大空间,全家出游无压力”,结果提车后发现第三排空间特别小,成年人坐进去膝盖会顶到前面的座椅,长途根本没法坐;
而且车身太宽,在老小区停车特别费劲,有次他在小区里停车,因为车身宽,差点蹭到旁边的车,最后还是找邻居帮忙才停进去。
车主说 “早知道当初就买个 5 座 SUV 了,MPV 看着空间大,实际用起来一点都不方便”。
还有的车配置堆得特别满,但很多配置 “中看不中用”。
比如全景天窗,很多车主买车时觉得 “有全景天窗显档次,能看星星”,结果用了一段时间发现,全景天窗特别容易漏水,尤其是下雨天,车内天花板经常湿一片;
而且夏天太阳晒进来,车内温度会比没天窗的车高 5-8 度,开空调都费油。
还有电动尾门,看着高端,但冬天低温的时候,偶尔会失灵,得用手推才能关上;
有次车主手里提着东西,想按钥匙打开尾门,结果没反应,只能放下东西手动开,特别麻烦。
车主说 “这些配置看着好,实际用起来全是小毛病,还不如选个配置简单点、可靠性高的车”。
不过绵不是说国产车不好,相反,近几年国产车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 : 外观设计越来越好看,比如某国产轿车的 “龙颜” 设计,很多人都说 “比合资车好看”;
配置也越来越实在,比如 10 万级的国产 SUV,就能有全景影像、定速巡航、座椅加热,这些在同级别合资车上根本见不到;
性价比更是没话说,同样的预算,买国产车能买到更高的配置、更大的空间。
所以现在国产车的销量越来越高,2025 年 1-5 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已经超过 55%,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为什么还有人后悔呢?
绵觉得,不是车的问题,而是 “选择” 的问题。
很多人买车时只看 “表面”,比如配置多不多、外观好不好看,却没搞清楚自己的 “核心需求”: 比如经常跑长途的,更该关注油耗、续航里程和可靠性;
家里有老人小孩的,更该关注空间是否实用、座椅是否舒适;
住在小城市的,要先看看当地的售后网络是否方便。
如果只盲目追求 “高配置”“大空间”,忽略了自己的实际需求,买了之后自然会后悔。
举个正面的例子,绵的同事 2022 年买了某国产新能源车,他的需求很明确 : 每天上下班通勤 50 公里,周末偶尔带家人去周边玩,住在大城市,售后方便。
他选的车续航里程 400 公里,配置不算多,但足够用 : 有倒车影像、定速巡航、座椅加热,价格 12 万落地。
开了三年,除了正常保养,没出过任何问题,他说 “平时一周充一次电,成本才 20 多块,比开车省油多了;
周末带家人出去玩,空间也够,觉得挺值的,一点都不后悔”。
所以绵觉得,买国产车后悔,不是因为国产车不好,而是因为很多人没选对车。
没开过国产车的人,别光听别人说 “好” 或 “坏”,最好自己去试驾 : 比如试试语音识别准不准、车机卡不卡,感受下空间是否实用;
也多了解下实际使用中的细节,比如当地的售后方便不方便、二手车保值率怎么样。
只有搞清楚自己的核心需求,选到 “适合自己” 的车,才不会后悔。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