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250万日元杀进日本K-Car腹地:侧滑门配刀片电池,这个方盒子要在东京小巷里搞事情
后排侧滑门“咔”一声推开,车身宽度只有1.48米,停在东京那种窄到只能侧身的巷子里,旁边的车门根本打不开,这门却能顺畅地滑出一条缝。车里坐着的日本主妇提着两大袋超市采购,轻松下车,连腰都不用弯。
这场景要是放在三年前,你跟我说能在K-Car上看到中国品牌的影子,我多半是不信的。
方盒子的空间算法
K-Car这玩意儿,日本人玩了大半个世纪。车长3.4米封顶,宽度卡死在1.48米,却要塞下一家四口外加后备箱的杂物,这本身就是个空间利用率的极限游戏。
传统燃油K-Car受发动机舱限制,前悬做不短。纯电平台没这顾虑,把四个轮子往车身四角一怼,轴距能多挤出十几公分。别小看这点距离,膝部空间可能就从“凑合”变成了“还行”。
侧滑门这个设计其实挺聪明。日本停车位紧张到什么程度?两车之间留个三十厘米就算宽敞了。普通车门打开得占四五十厘米,侧滑门贴着车身走,老人小孩上下车不用侧身挤。
双A柱加三角窗,转弯时候盲区能少一些。这种细节可能开过一段时间才能体会到。
20度电够不够用这件事
WLTC工况180公里续航,乍一看好像有点保守。但日本家庭通勤半径摆在那儿,来回四十公里出头,充一次电撑个小半周,节奏倒也合适。
100千瓦快充功率可能才是重点。半小时补到80%,这个速度比某些本土品牌四五十千瓦的充电桩,效率高了不止一倍。便利店门口充电桩越来越多,买个便当的工夫,电量就回来大半。
刀片电池装在K-Car上,安全层面的考量或许更实际一些。磷酸铁锂的化学稳定性摆在那儿,针刺测试的视频网上能找到。车这么小,电池包离乘员舱那么近,安全冗余多一点总不是坏事。
热泵空调在北海道可能更有存在感。冬天气温零下十几度,传统电阻丝加热能把续航削掉三分之一,热泵系统从环境吸热,能耗能省一多半。这个配置在东北那片,可能就是实用和摆设的区别。
价格这笔账
250万日元起步,日产Sakura和三菱eK X那几款大概在280万到300万之间。三五十万日元的差价,算下来也就是两万人民币左右。
配置层面的对比可能更直观些。快充功率、电池技术、智能辅助驾驶,这几项如果都能拉齐甚至超过竞品,价格还能压下来一截,账面上的性价比就出来了。
日本消费者精明得很,补贴政策、税费减免、停车便利性,这些因素都要算进去。K-Car在当地有购车不需要车位证明、税费更低这些政策优势,这部分红利所有品牌都能吃到,最后拼的还是产品本身。
从京都巴士到东京街头
2015年那批K9电动巴士在京都跑起来的时候,本地媒体质疑声挺大。几年下来,车还在跑,抱怨声反倒少了。
2022年正式进入乘用车市场,海豚、海豹陆续铺开,请长泽雅美做代言人这一步,品牌认知度从两成涨到四成,数据摆在那儿。
现在推K-Car,时间点卡得挺准。K-Car占日本汽车销量的三四成,这块蛋糕够大,而且是刚需市场。一个外来品牌要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产品得过硬,本土化得到位,价格还得有竞争力,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这车会开回来吗
国内微型电动车这两年挺热闹,但大多停留在“能跑就行”的层面。侧滑门、刀片电池、热泵空调、L2级辅助驾驶,这些配置如果能装在十来万的车上,对那些想买第二辆车接送孩子、买菜通勤的家庭来说,或许会有点吸引力。
不过这只是猜测,具体引不引进,可能还得看日本市场的反馈。
一个中国品牌跑到日本人的地盘上,做他们最擅长的那类车,还做得有模有样,这事儿本身就够有意思了。至于市场会不会买账,可能得等几个月后的销量数据出来才知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