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到底在哪里?
当一场本应是“救死扶伤”的4S店维修,变成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收割”游戏,我们不禁要问:这市场,还有没有天理?
金华义乌的周女士,她的宝马525Li,14万公里的车龄,本是一辆陪伴多年的老伙计,却在一次看似“免费”的邀约中,遭遇了令人心寒的“套路”。
“免费检测”下的“隐形消费”:是召回还是“诱捕”?
一切的开端,都源于一个“免费”的电话。
2013年5月出厂的宝马525Li,在已经行驶了14万多公里后,6月初,周女士接到了金华义乌泓宝行宝马4S店的邀约。
对方以“零件厂家免费召回,免费全车检测”为由,成功将这位十年未踏入4S店的周女士吸引了过去。
好家伙,这听着多贴心,多负责任啊!
可谁能想到,这免费的午餐,背后藏着的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进店后,4S店的服务顾问递上了两页纸的“检查报告”,诊断出车辆“漏油”。
更“周到”的是,还附带了一个“紧急处理”的建议,报价一万一千元。
好家伙,这“免费检测”的馅饼,瞬间就变成了“紧急处理”的“敲门砖”。
周女士一问,如果把单子上的问题都处理了,总价高达两万一千元。
这价格,对于一辆价值仅五六万的老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修理厂的“真相”与4S店的“承诺”:信任的天平如何倾斜?
周女士并非轻易被说服的M。
她将4S店的两页“诊断书”转给了自己信赖多年的修理厂。
结果呢?
修理厂的检测,不仅没有发现4S店诊断的“漏油”问题,反而又多出了5个与“漏水”相关的“新毛病”,维修报价在九千多到一万三之间。
这一下,消费者就陷入了信息不对称的泥沼:4S店说的“漏油”,修理厂却查不出;修理厂发现的“漏水”,4S店在之前的检查中却“视而不见”。
就在周女士为选择哪家维修而犹豫不决时,4S店再次伸出了“橄榄枝”。
这次,他们不仅承诺提供“更长的质保”,还邀请周女士进行第二次车辆检查。
经过诊断,服务顾问抛出了一个“杀手锏”:“我们已经把所有问题都找出来了,两年质保,保证您这车还能像新车一样再开五六年!”
2万4千元,换来“五年无忧”的承诺,这对于一位希望爱车能继续陪伴自己的车主来说,诱惑力可想而知。
笔者在此,也想问问诸位,当商家用“再开五六年”这样的“美好愿景”来诱导消费时,我们该如何保持清醒?
“承诺”的坍塌与“新问题”的涌现:信任的崩盘只需几日?
然而,好景不长。
6月11号,周女士怀揣着对爱车“重获新生”的期待,支付了2万4千元。
仅仅三天后,车辆就开始剧烈抖动,仿佛在用行动控诉着这次维修的“草率”。
不到两个月,8月10号,发动机更是直接“罢工”,高温抛锚,不得不再次拖回4S店。
而这次,4S店给出的报价是令人咋舌的两万六千元,并声称这些是“全新出现的问题”,与之前的维修“毫无关联”。
这,简直就是对消费者的公开挑衅!
“之前说好的‘五年无忧’,难道只是镜花水月?”
周女士拿出了关键证据——一段视频。
视频中,4S店的员工亲口承诺:“这个车修好以后开个五六年,跟新车一样没问题。”
旁边还有人附和。
可如今,不到两个月,发动机就“全新”报废?
而且,4S店还以“电子设备检测不到”为由,推卸责任。
这种前后矛盾、推诿塞责的说辞,不禁让人怀疑,这究竟是维修技术的问题,还是道德底线的问题?
“隐瞒”的真相与“刹车盘”的疑云:4S店的“技术遮羞布”能撑多久?
更令人气愤的是,周女士后来在系统中发现,在6月份的首次检查中,电子水泵就已经被标记为故障,但4S店却对此“只字未提”。
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有意隐瞒”吗?
如果当时被告知,周女士绝不可能花费2万4千元去修复那些“能开五六年”的“小毛病”。
这种“选择性告知”,无疑是在剥夺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再来看看刹车盘的问题。
4S店在8月份的复查中,列出了前后两个刹车盘沟槽的更换项目,总计4499.93元。
报告中提到,刹车盘的厚度接近极限值。
然而,周女士却疑惑地提出:为什么在6月份两次“全面检测”时,4S店对此“视而不见”?
难道,刹车盘的磨损,也是“电子设备检测不到”的“隐形故障”吗?
4S店何经理的解释是“可以建议更换,不是故障”,并且声称当时未到极限值。
笔者不禁要问,这种“极限边缘”的部件,为何不在消费者最信任的“免费检测”中及时告知?
难道非要等到“问题发生”才“建议更换”?
代步车“不告而别”:诚信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否已失守?
在双方就维修费用僵持不下之际,4S店的操作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工作人员在未与周女士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单方面将她使用的代步车强行开走。
虽然4S店声称代步车有公司规定,但这种“不告而别”的行为,无疑是对消费者信任的又一次重创。
消费者的诉求与市场的“天平”:公正能否真正到来?
周女士的心声,简单而有力:第一,与此次维修相关的全部故障,必须免费修复;第二,返还上次维修中的不合理费用;第三,要求4S店公开道歉。
这不仅是对个人权益的捍卫,更是对整个行业诚信的拷问。
回头看,从一次“免费检测”的邀约,到2万4千元的“天价”维修,再到发动机高温抛锚,以及代步车的不告而别,周女士的经历,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汽车维修行业中存在的种种乱象。
当“承诺”变成“谎言”,当“检测”变成“套路”,消费者该如何自处?
笔者在此,想对所有消费者说:请擦亮眼睛,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对于4S店,也请铭记: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线,欺骗和隐瞒,终将走向覆灭。
市场的天平,终将向公正倾斜。
(笔者碎碎念: 这件事,真的让人看得心焦。
2万4,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希望周女士能早日维权成功,也希望这次事件能给整个行业敲响警钟。
毕竟,车主和4S店之间,应该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合作,而不是一场你骗我猜的博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