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设计大佬跳槽小米:一场双向奔赴的汽车设计实验

点击关注不迷路

宝马设计大佬跳槽小米:一场双向奔赴的汽车设计实验-有驾

8月1日,汽车行业发生了一件看似不大、却让不少人“瞳孔地震”的事:

宝马i系列前设计主管Kai Langer宣布加入小米汽车。

这位在宝马工作了23年、操刀过i3、i8等经典车型的大佬,放着德国的“铁饭碗”不要,转身投向成立不到4年的小米,这事儿就像麦当劳的主厨突然跑去路边摊掌勺:

乍一听匪夷所思,细想之下却暗藏玄机。

一、Kai Langer是谁?他的离开对宝马意味着什么?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位“主角”。

Kai Langer在宝马的职业生涯堪称“教科书级别”:

2003年入职,从普通设计师一路干到i系列设计主管,参与过i3、i8、iX等车型的设计,甚至在2019年之后直接掌管宝马前瞻设计部门,相当于“未来十年宝马长啥样,他说了算”。

他的代表作i3和i8,一个是全球首款量产纯电微型车,一个是科幻片里开出来的混动超跑,设计风格堪称“叛逆”。

尤其是i8,棱角分明的线条、蝴蝶门、透明发动机盖……

虽然被吐槽“像塑料玩具”,但谁也不能否认它成了那个时代最出圈的宝马。

如今这位“设计灵魂”突然离职,外界第一反应是:

宝马这是要凉?其实未必。

宝马i系列本就处于转型期,i3停产、i8停产,连iX的争议都还没平息。

Langer的离开更像是“完成历史使命”,毕竟在传统车企,设计师的上升空间终究有限。

二、小米为何需要Kai Langer?

再看小米这边,情况完全不同。

作为汽车行业的“小学生”,小米过去三年靠SU7、YU7两款车站稳了脚跟,7月交付量突破3万台,但问题也很明显:

设计风格太“保守”。

SU7被网友戏称是“特斯拉Model 3和比亚迪汉的结合体”,YU7更是被调侃“套壳理想L7”。

虽然销量不错,但消费者对“原创设计”的期待越来越高。

这时候挖来一位宝马i系列设计主管,目的很明确:

给小米汽车贴上“未来感”标签。

Langer本人在领英上也说了:

“小米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科技公司之一,它给了我成为其中一员的机会。”

这句话翻译成人话就是:

宝马已经到头了,小米还有无限可能。

三、这场“跳槽”背后的行业趋势

Langer跳槽小米,表面看是个体职业选择,实则反映了一个大趋势:

传统车企和科技公司的“人才争夺战”正在升级。

过去一年,小米在慕尼黑悄悄组建了汽车研发中心,团队里除了宝马前限量车部门负责人Rudolf Dittrich,还有法拉利F1空气动力学专家、宝马FE性能主管……

这些人的共同点是:在传统车企积累了技术经验,却渴望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而小米的吸引力在于两点:

1. 钱到位:小米2024年研发投入超200亿,汽车业务更是“烧钱大户”,砸钱请高手自然手笔更大;

2. 决策快:相比宝马动辄三年的研发周期,小米从立项到交付只用了18个月,这种效率对设计师来说是“梦想成真”。

四、Kai Langer能给小米带来什么?

不少人担心:Langer会不会把宝马的“设计语言”直接搬到小米车上?

比如再来个“封死的双肾格栅”或者“透明发动机盖”?

但实际情况可能更复杂。

Langer本人曾说:“设计不是画线条,而是创造情感共鸣。”

他在宝马时就强调“设计要激发强烈情绪”,哪怕被骂“丑”,也比“平庸”强。

小米需要的正是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

目前小米SU7主打“性价比”,YU7瞄准“家用SUV”,但这两类市场都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

如果未来小米推出一款像i8那样“两极分化”的车型,反而可能打开高端市场。

不过也有风险:

Langer在宝马是“绝对权威”,但在小米,他的直接上司是李田原——这位前宝马设计师曾是他的下属。

这种“上下级关系倒置”在职场中并不常见,能否磨合得好,直接影响产品走向。

五、小米汽车的“欧洲野心”

Langer的加盟还暗藏另一层信号:

小米正在加速布局欧洲。

8月6日,小米总裁卢伟冰透露,小米手机在欧洲市场份额已达23%,超过苹果。

而汽车业务的下一步,必然也是瞄准欧洲市场。

为什么选欧洲?

政策压力: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步步紧逼,本土化生产是破局关键;

设计偏好:

欧洲消费者对“德系设计”有执念,Langer的宝马背景能快速建立信任;

供应链优势:慕尼黑研发中心可以就近整合德国汽车零部件资源。

不过欧洲市场也难啃:当地消费者对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的需求远不如中国,反而更看重机械素质和品牌历史。

小米如何平衡“科技标签”和“欧洲口味”,是个难题。

六、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新车会更贵吗?

看到“宝马设计大佬加盟”,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小米车是不是要涨价?

从短期看,大概率不会。

SU7和YU7已经覆盖了20万-30万主流市场,贸然提价可能影响销量。

但长期来看,Langer的加入会推动小米布局高端车。

参考宝马i系列的定价策略:

i3刚上市时售价4.2万美元,约合30万人民币,i8更是高达13.5万美元。

如果小米未来推出一款对标车型,价格冲到40万+并非不可能。

不过小米创始人雷军多次强调“硬件综合利润率不超5%”,这意味着即便推出高端车,利润空间也会被压缩。

最终效果如何,还得看市场买单不买单。

七、一场“冒险”的开始

Kai Langer加入小米,本质上是一场“双向冒险”。

对Langer来说,离开舒适区意味着可能面临“水土不服”。

小米的快节奏、互联网思维,与宝马的严谨流程截然不同,他能否适应“一周改十版设计图”的工作强度,是个未知数。

对小米而言,高薪聘请国际设计大咖,既要避免“空降高管”与本土团队的冲突,又要防止过度追求“噱头设计”导致产品偏离市场需求。

但无论如何,这场跨界合作已经打破了传统车企和科技公司的边界。

或许未来的汽车设计,不再只是“车企内部闭门造车”,而会像手机行业一样,变成一场全球人才的“自由流动”。

至于结果如何?

不妨先给小米三年时间。

毕竟当年宝马i3刚推出时也被骂“丑到离谱”,现在却成了博物馆里的经典。

设计这件事,有时候真的需要一点耐心和想象力。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