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到25万MPV市场空了这么多年,北京制造厂用3米2轴距和三套动力系统填进去了
第二排座椅中间那条通道,能手动调到18厘米多宽。
这个设计第一次见到的时候,我在车里摆弄了好几分钟。往外推,第三排的人从侧门进来不用侧身挤;往里收,坐第二排的两个人说话距离就近了。调节机构藏在座椅下面,不用电机,纯机械结构,咔咔几下就到位。
工程师大概明白,买这个价位MPV的人要什么。
车长5米3,轴距3米2。别克那款热门MPV的轴距是3米1出头。多出来的十几厘米全给了车内,第三排座椅坐垫高度够,膝盖不用往上抬,靠背角度能调,175的成年人坐进去腿能伸直。
7座满员,后备箱还能塞下三四个行李箱。第三排座椅4/6分折,整排前翻,空间直接拉满。见过有人拉建材,也见过有人改装了睡在里面。一车多用,说的就是这个。
动力这块,做了三个版本。
增程版,1.5T发动机不驱动轮子只管发电,后桥单电机170千瓦。46度电池纯电能跑230公里,市区通勤不烧油。65升油箱加满,总续航1400多公里。亏电油耗6.2升,高速服务区快充10分钟补到80%。
纯电版,81度和92度两种电池包,续航500到560公里。想在城里跑,充电桩方便的话,这个选择省心。
CNG版本有点意思。180升底挂大气罐,不占车内空间,配个备用油箱,综合续航580公里。跑营运的话,燃料成本比烧油省六成。青岛那边有个司机,每天跑机场专线,一个月能省出两千多块钱。
怀挡设计把中控台下面全掏空了。左边无线充电板50W,右边储物格,前排66W的Type-C口。这些位置平时用得最多,手够得着,眼睛瞟一下就能找到。
中控屏14.6寸,8155芯片,5秒开机。语音控制用科大讯飞那套,说“打开天窗”“调高温度”,反应快。导航支持手机互联,苹果安卓都行。
内饰用料谈不上豪华。软搪塑、硬塑料、织物座椅,该有的材质都用上了,但摸上去的质感就是这个价位该有的样子。不过储物空间设计得细致,驾驶位左手边有个深槽,能塞钱包和烟盒;中控台上方的眼镜盒,开车的人伸手就够到;贯穿式储物槽从主驾延伸到副驾,手机充电线、零钱、卡片,随手一放。
这些设计,开一阵子才懂。
前脸直瀑式格栅,黑底配镀铬条,LED大灯组带透镜。车身侧面平直的腰线,双色车身涂装,多辐轮毂。尾灯贯穿,内部星空LED光源,晚上点亮辨识度高。车尾开合角度大,停车的时候注意后面别刮了。
这个尺寸的车,停在路边还挺显眼的。
开起来的调校,完全偏向舒适。电机起步轻快,市区跑着灵活。深踩油门,推背感来得温和但持续,不会让后排的人突然往后仰。高速超车需要提前留点距离,动力储备够用但不过剩。
能量回收三挡可调,关闭、弱、强。关了之后松油门滑行距离长,像开燃油车;调强了松油门就减速,单踏板模式。
悬挂前麦弗逊后双叉臂,调得偏软。过减速带的时候,后排颠簸感不明显。快速过弯车身侧倾有点大,但MPV本来也不是干这个的。方向盘轻,女司机单手就能打,虚位稍微多了点,换来的是开着稳当。
前排双层夹胶玻璃,全车加了吸音棉和静音地毯,行驶品质还行。增程器启动的时候,车内基本听不出来。
品牌方把用户分成四类。
第一类占三成,拿车跑营运。旅游线路包车、机场专线、商务用车,一个月流水能到一万左右。他们看重7座9座可选,CNG版本省钱,车得皮实耐用。
第二类是二胎三胎家庭。爷爷奶奶、夫妻俩、两三个孩子,周末出去玩得坐得下。看重第三排舒适性、安全配置、空间灵活。
第三类是小企业主和个体户。公司接待、员工通勤、临时拉货,一车顶三车用。既要撑得起门面,又要干得了脏活累活。
第四类占15%,退休人群。买回去花两万改装,铺个床垫装个炉灶,开着全国转。
这四类人需求不一样,但都在12到25万这个区间里打转。
往上30万起步的MPV,配置好但价格劝退;往下十来万的车,空间凑合但坐着难受。中间这一段,一直没人做好。
北京汽车制造厂的背景有点意思。成立于1951年,造过“北京212”越野车,后来几次股权变更,现在归山东青岛的魏桥集团。不是北汽集团那个,两家现在没关系。
锐胜这个品牌去年8月独立出来,说自己是“全球首个只做MPV的品牌”。定位“中国品质MPV实干家”,核心就是务实。
品牌方规划了三步:2025到2027年抢市场,2027到2030年进主流,2030年要当领头羊。
渠道上玩“一省一代”或“一地一代”,一个地区只设一家经销商,避免内部竞争,保证合作伙伴利润,让他们专心做服务而不是打价格战。
这种渠道策略,稳是稳,但铺开速度慢。
MPV市场这两年挺热。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过了60%,二手车交易量9月份同比涨了16个点。市场在增长,但竞争也激烈。
主要对手是上汽大通G10、江淮瑞风RF8这些。比空间尺寸,锐胜M8的3米2轴距有优势;比动力选择,增程、纯电、CNG三套方案覆盖面广;比配置策略,务实路线成本控制得住。
但问题也明显。品牌认知度不够,锐胜这个名字大部分人没听过。江淮瑞风专注MPV多年,市场表现也一般,RF8有华为加持还是没打开局面。前车之鉴摆在那儿。
产品力能不能撑起“实干家”这个定位,还得看后续的可靠性、口碑、服务能不能跟上。光有尺寸和配置不够,用户买单靠的是综合体验。
12到25万这个价位段,空了这么多年。有人填进去了,填得好不好,一两年之后见分晓。
市场不缺车,缺的是真正对上用户需求的车。这话放在哪个价位都成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