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苏州发生的一件事,在网上聊得特别火,听着像个编出来的段子,但它确确实实是真的。
一个23岁的姑娘,上午十点高高兴兴地从考场拿到了驾照,那本本上头的塑料封膜都还崭新发亮,她立马就发了个朋友圈庆祝。
这股兴奋劲儿还没过,中午人就已经在4S店了,提了一辆崭新的白色小轿车,连牌照都还是临时的。
结果呢,好家伙,到了下午三点多,这辆车就在苏州园区一个挺有名的弯道路口,一头撞上了护栏,车头撞得稀巴烂,安全气囊全爆出来了。
从拿到驾照到喜提新车,再到把新车撞坏,整个过程就半天时间,这速度确实让人有点不知道说啥好。
这事儿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笑,觉得这姑娘心太大了,技术不过关就敢这么猛。
但笑完了仔细想想,这事儿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可能就没那么好笑了,它跟我们每个开车或者准备开车的人都息息相关。
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半天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事情的经过其实很简单。
姑娘考完驾照,心里那份激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是人生一件大事,证明自己又掌握了一项新技能,朋友圈里晒一晒,接受大家的祝福,这都是人之常情。
紧接着去提车,也能理解,考驾照不就是为了开车嘛,早点拥有自己的座驾,实现出行自由,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
问题就出在,从梦想照进现实的这一步,她走得太快了,快到把最关键的“练习”环节给跳过去了。
下午三点多,她开着这辆新车,行驶到了园区那个事故多发的弯道路口。
据现场目击者说,当时就看到这辆白色小车直挺挺地就朝着护栏开过去了,一点减速或者拐弯的意思都没有,后面跟着的车一个劲儿地按喇叭提醒,但已经来不及了。
一声巨响之后,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个场面,新车前脸基本报废,零件碎了一地。
交警很快就到了现场,姑娘的妈妈也赶了过来,看着眼前这堆“废铁”,当场就哭了,嘴里一直念叨着“新车啊,全完了”。
这起事故,很多人简单归结为“油门当刹车”,这是新手司机最典型的失误之一。
在紧张慌乱的情况下,大脑一片空白,本来应该踩刹车的脚,错踩到了油门上,导致车辆失控加速。
这种情况确实很常见,但如果我们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司机的一个失误,可能就有点片面了。
我们得问一句,为什么一个刚通过国家正规考试的合格驾驶员,会这么容易就陷入慌乱,犯下这种低级错误呢?
这就得说到我们现在的驾考制度和现实路况的脱节问题了。
很多考过驾照的朋友都有体会,科目二的倒车入库、侧方停车,是在一个画好线的、完全没有干扰的场地里练的,说白了,更像是在背公式、找点位,考验的是一种机械记忆和精准操作,跟实际停车场里旁边停着车、后面有人等、光线还不好、地方又窄的情况完全是两码事。
科目三路考,虽然是上路了,但路线是固定的,车流量是可控的,旁边还有个随时准备帮你踩刹天塌下来的安全员。
整个考试过程,更像是一场“标准流程演练”,而不是一次“真实路况模拟”。
可现实中的路况是什么样的呢?
就拿这次出事的那个路口来说,根据当地网友和老司机的反馈,那地方本身就是个“新手劝退”路段。
首先,车道标线因为常年磨损,已经变得很模糊了,老司机还能凭经验和感觉走,但对于一个完全依赖标线来判断车道的新手来说,线一看不清,心里立刻就没底了。
其次,那个位置的导航定位经常不准,或者有延迟,导航说“前方右转”,可能你已经开过路口了,它才反应过来。
新手开车,眼睛看路,耳朵听导航,导航一出错,手脚立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再加上高架匝道的弯道设计,往往有很大的水泥墩或者绿化带遮挡视线,你根本看不清侧前方会不会突然冲出来一辆车。
更别提我们道路上的一大特色——电动车。
它们灵活机动,但也常常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变道、逆行、闯红灯,给本就复杂的路况增加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一个新手司机,在这样一个标线不清、导航不准、视线受阻、还有“鬼探头”式电动车出没的复杂路口,大脑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当信息处理不过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认知过载”时,人就会极度紧张,手脚不听使唤,最终导致操作失误。
所以,说姑娘“油门当刹车”可能是事实,但这背后,是复杂路况和驾驶经验严重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事也引出了一个社会现象,就是“本本族”越来越多。
很多人驾照是考出来了,但根本不敢自己开车上路,或者一上路就心惊胆战。
根据一些交通部门的数据,新手司机在拿到驾照后的第一年,特别是前半年,是事故高发期,事故率远高于驾龄三年以上的老司机。
原因无他,就是缺乏足够的实际道路驾驶经验。
那么,从一个驾校毕业的“合格学员”,到一个能在马路上从容应对的“合格司机”,中间到底差了些什么呢?
差的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渡期”。
很多老司机都分享过自己的经历,刚拿驾照那会儿,绝对不敢一个人就往市中心或者高架上跑。
要么是找个驾校的陪练再练几十个小时,要么就是让家里的老司机,比如爸爸、老公,坐在副驾驶陪着开上半个月,专门挑些车少路宽的地方练手感,再慢慢挑战车多路窄的地方,最后才敢去挑战早晚高峰。
这个“陪练”的过程,不仅仅是给你壮胆,更重要的是,他会教你很多驾校里学不到的“活知识”,比如怎么预判别人的行车意图,怎么在拥堵路段平稳跟车,怎么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安全通过等等。
这位苏州姑娘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个至关重要的“过渡期”。
她把拿到驾照等同于掌握了驾驶技术,把朋友圈的点赞当成了对自己技术的肯定,忽略了从考场到马路之间那道巨大的鸿沟。
这件事也给所有新手提了个醒:方向盘是圆的,但生命是直线的,开车这件事,容不得半点侥幸和浮躁。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技术是慢慢磨练出来的,车买回来,别急着去最繁华的街道“首秀”,先找个空旷的地方,跟你的爱车好好培养一下感情,熟悉它的油门、刹车、转向,这比什么都重要。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板子全打在司机个人身上。
这件事也暴露了我们在交通管理和驾驶培训上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驾校的培训内容是不是可以更贴近实际,适当增加一些市区复杂路况的模拟或实地训练?
再比如,对于那些公认的事故多发路段,交通管理部门是不是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比如重新施划更清晰醒目的标线,增加减速带或者智能提示牌,甚至通过大数据和导航软件合作,对即将进入该路段的新手司机进行语音预警。
我们看到,苏州方面已经表示要研究在驾校增加市区路段培训,这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相关部门也在反思和进步。
这件事最终会过去,车修好了还能再开,但它带来的教训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开车上路,拿到驾照只是拿到了入场券,真正的考试,从你握住方向盘的那一刻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