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没有格力电动车发生

董明珠最近又整了个大新闻!

在最近一场公开活动上,她当着全国媒体的面撂下狠话:"格力电车跑了十几年从没出过火灾事故!"这话乍一听挺提气,毕竟新能源车起火自燃的新闻隔三差五就上热搜。可细琢磨就不对劲了——格力电车这销量,怕是连小米汽车零头都够不上,拿什么底气说"这就是实力"呢?

要说董明珠这人,向来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当年跟雷军立下十亿赌约,硬是把格力从传统家电巨头逼成跨界狂魔。这次直接把矛头对准小米汽车,倒也不意外。毕竟小米SU7上市才一年,销量就冲到29244辆,把传统车企吓得够呛。反观格力电车,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4月新能源客车才卖了1813辆,虽然同比涨了171%,但跟动辄月销破万的小米比起来,简直就是自行车追火箭。更扎心的是,格力重金打造的钛电车从15.8万降到5万都没人要,最后只能沦为公司内部的物流运输车。

不过仔细想想,董明珠这番话倒也有几分道理。翻遍全网确实没见格力电车起火的报道,这倒不是说技术多牛,实在是因为销量太惨淡。就像你小区里停着100辆五菱宏光,出事的概率肯定比满大街的特斯拉低。但话说回来,造车不是做慈善,安全固然重要,但市场认的是真本事。小米汽车敢把价格压到21.59万还能月销3万+,靠的可不只是雷军的个人魅力。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两家企业的根本差异。董明珠做电车就像给空调装轮子,满脑子都是"我能造空调就能造车"的执念。结果呢?钛电车续航不到200公里,连市内物流都跑不利索,最后只能给自家工厂运空调。反观小米,从立项就瞄准年轻人市场,SU7的内饰设计比网红民宿还精致,智能座舱直接和米家生态打通,这才是真懂消费者。难怪人家三个月就能把交付量翻倍,年底怕是要冲35万辆。

不过咱们也得客观看待,格力在新能源领域也不是全无建树。他们家的钛电池技术确实拿过专利,机场摆渡车也通过了民航认证。但问题是,商用车市场早被比亚迪、宇通这些老江湖瓜分完了,格力这时候进场就像带着青铜器闯进智能机时代。更尴尬的是,董明珠嘴上说不碰家用车,可珠海银隆那堆滞销的MPV和SUV还躺在仓库里吃灰呢。

这场新旧势力的对决,说到底还是思维模式的碰撞。董明珠还在用做家电的思路造车,觉得只要质量过硬就能赢;雷军却把汽车当智能终端来玩,生态链、用户运营玩得风生水起。看看小米SU7的用户画像,25-35岁的科技爱好者占了七成,人家根本不care什么续航焦虑,就图个新鲜感和科技感。反观格力电车的潜在买家,估计只剩下几个需要便宜物流车的中小企业了。

当然,咱们也不能一竿子打死格力。在商用车细分市场里,格力钛的机场摆渡车确实闯出了点名堂,2023年拿下了全国前三的份额。但问题是这个赛道天花板太低,就算做到行业第一,年收入也抵不上小米汽车一个季度的零头。董明珠现在说要聚焦工程车,倒是个明智选择,但问题是留给传统车企转型的时间窗口越来越小了。

说到底,这场较量最让人唏嘘的不是谁输谁赢,而是两家企业的生存状态。小米汽车靠着生态优势越战越勇,股价一年涨了97%;格力电器却困在空调红海里挣扎,市值还不到小米的三分之一。董明珠急眼了可以理解,但硬拿安全说事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要我说,与其跟小米比营销,不如学学比亚迪闷声搞技术,或者跟华为合作搞智能驾驶,这才是破局之道。

最后抛个问题给大家:你觉得董明珠该继续死磕新能源车,还是老老实实守着空调主业?要是你买车,会选安全但滞销的格力电车,还是抢破头的小米SU7?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确实没有格力电动车发生-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