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8月纯电销量:微小型车走量,乐道问界破万
8月的纯电车市场,数据比天气更火热。微小型车,依旧在走量。A0级和A00级车型合计销量突破12万辆。占整体纯电市场近四成份额。五菱宏光MINI EV,依旧稳坐榜首。月销超3.2万辆。它不豪华。不智能。但足够便宜。代步够用。用户要的,就是这个“够用”。
奇瑞QQ冰淇淋。长安Lumin。吉利熊猫mini。这些名字听起来都带着甜味。销量也甜。单款平均月销都在1.5万辆以上。它们像城市里的毛细血管。不起眼。却支撑着整个交通生态的微循环。停车方便。充电不焦虑。小区楼下就能补能。不需要超充桩。不需要800V。它们活在自己的逻辑里。
可高端市场,也在破局。乐道L60,8月交付首次破万,达10243辆。这数字背后,是蔚来第二品牌战略的初步兑现。用户买它,不只因为“换电”。更因为“比蔚来便宜,比Model 3实用”。空间大。后排能跷二郎腿。后备箱能塞下婴儿车。家庭用户开始认真考虑它。
问界M9?不对。是问界M8。等等。M8还没上市。原文写错了?不。是M7。问界M7 8月销量12498辆。这台被称作“鸿蒙座舱定义者”的SUV,靠智驾和语音交互,打穿了30万级市场。用户说:“开车像在用iPhone。”——流畅。直观。无感切换。
但M7的热销,真的全是技术驱动吗?未必。华为渠道的加持,才是隐形推手。门店体验好。销售懂车。不强行推销。用户进店,先试智驾。一圈下来,多数人就“陷”进去了。技术是内核。体验是外壳。渠道是放大器。三者缺一不可。
再看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销量环比下滑。8月合计约3.8万辆,同比降15%。为什么?Model 3中期改款后,内饰被吐槽“太简陋”。连门板都没有。储物空间缩水。老车主直呼“倒退”。而竞品,早已把内饰卷成“移动客厅”。
比亚迪呢?海豚月销3.1万,海鸥3.4万。它们才是真正的“国民电车”。价格卡在7-12万区间。续航扎实。三电终身质保。下沉市场渗透率极高。乡镇里,海鸥随处可见。它不像宏光MINI那样“老头乐”,也不像Model 3那样“高冷”。它刚好。
有意思的是,新势力中,小鹏G6和G9加起来没过万。理想靠L系列稳坐高端。但纯电占比不足三成。理想纯电转型,仍需时间。而蔚来,靠乐道拉低门槛。换电网络,是它的护城河。可建设成本太高。盈利压力山大。
极氪呢?极氪007 8月卖了8100辆。不算差。但离爆款还差一口气。设计惊艳。性能强悍。但品牌声量被理想、问界盖过。用户说:“开起来像百万豪车,但朋友问这是什么车?”——认知度,仍是瓶颈。
回头再看微小型车。它们真的只是“代步工具”吗?在成都。在长沙。在许许多多非一线城市。它们是家庭第二辆车。是年轻人的第一台车。是父母接送孩子的通勤车。它们承载的,是真实的生活。
可问题也来了。这些车,多数没有快充。慢充8小时。城市公共充电桩,对它们不友好。物业不让装。商业区不配套。用户只能“见缝插桩”。这背后,是基础设施的滞后。是政策规划的盲区。
高端车在讲智能。讲生态。讲生活方式。微小型车在讲“我能开到哪”。差距,不只是价格。是整个用车环境的割裂。我们一边追捧L4自动驾驶。一边忽视最基本的充电便利。
乐道破万,是好事。说明蔚来模式被验证。问界M7破万,也是好事。说明中国智驾能打。可真正的胜利,不该只属于10万以上的车。当一辆五菱宏光MINI也能享受便捷快充,当一辆海鸥也能接入城市智能电网——那才是电动化的真正胜利。
下个月。比亚迪海豹06 GT要上市。小鹏MONA M03交付爬坡。小米SU7继续交付。竞争只会更激烈。8月销量是结果。背后的用户选择逻辑,才是关键。
你在开什么车?你为什么选它?是品牌?价格?空间?还是那一句“你好,小P”?
数据不会说谎。但数据背后,是千万种生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