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大地
近日,雷军更新自媒体,宣布停更一个多月后“复出”,并称这段时间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小米汽车让雷军烦心的事确实不少。3月29日,一起小米SU7智驾事故致3人死亡,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5月初,小米又陷入“碳纤维前舱盖功能争议”,小米SU7 Ultra 4.2万售卖的碳纤维前舱盖被指只是“造型复刻”,实际作用有限,属于“虚假宣传”。此外,小米汽车通过OTA更新将小米SU7 Ultra的1548匹马力限制至900匹,遭车主维权。
一连串事件下,小米汽车正在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以至于一些更浮夸的内容在互联网流传,如“小米汽车正经历退订潮,退订率40%”,“小米汽车质量排名倒数第一”等。
小米汽车的“捧杀”
小米汽车真的这么差吗?显然不是。在各类媒体测试中,小米SU7在加速度、续航达成率、智驾等方面一系列技术领先,多项参数突出,且价格更具杀伤力。在智驾事故发生前,小米汽车口碑如日中天。小米SU7订单排到了2026年,等车时间长达43周。
近期小米汽车口碑的逆转直下,“捧杀”意味深重,即包括自身的“捧杀”,也包括粉丝的“捧杀”。小米汽车固然有不少优秀之处,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被吹捧到了不切实际的地位,以至于一些消费者对小米汽车失去了理性,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例如,明明是L2级辅助驾驶,硬被吹成“端到端智驾”“全程0接管”,造成驾驶人驾驶时双手离开方向盘,目光离开车道,最终导致重大事故。
小米汽车也在吹捧之中飘了,忘了自己只是一家初创的汽车企业,售前过分夸大,售后敷衍不作为,在关键时刻任性玩“消失”。例如,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前舱盖,被宣传为“复刻赛道设计”“提升散热效率15%”,但用户实测发现其导流功能几乎为零,减重仅1.3公斤。小米以“信息表达不够清晰”致歉,但补偿2万积分(约2000元)的方案被讽为“打发要饭”,维权车主甚至发起集体诉讼。
汽车产业,看技术、看参数的同时,经验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项。这方面没有捷径,只能一步步走,且摔跟头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小米汽车套用手机生产的堆料模式,短时间内取得了重大突破,赚足了眼球,但这弥补不了造车经验的欠缺。在这种情况下,把自己吹成神,一旦“摔跟头”自然也就被看了笑话。
“摔跟头”不是“天塌了”
但不能因此否定小米汽车。小米汽车即便不能说颠覆汽车行业,也是为行业带来了新气象,对传统车企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其达成的成就,足够许多老牌车企,尤其是合资车企汗颜。其爆款车型的打造能力,值得汽车行业中的许多“老资历”企业借鉴。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近期表示,很多国内车企胆子太大,成立不到6年就能出来好多车。令人想到了小米汽车。尹同跃的观点不无道理。对于一家车企来讲,造车经验重要,但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新能源汽车发展日新月异,再像过去那样“磨”6年,黄花菜都凉了。当然,不排除尹同跃讲这番话时并非单纯地分享造车理念,只是在为经验丰富的自家品牌站台而已。
终究,“摔跟头”就只是摔个跟头,不是“天塌了”。就在小米汽车遭遇信任危机的4月份,小米SU7实现了28585辆的销量,超越特斯拉ModelY和比亚迪众多车型,成为除小微型车外,4月销量最高的乘用车。
“艰难时间”并不艰难
至于雷军的停更,实际上大可不必。所谓“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似乎有些言过其实。小米刚刚在2024年实现236.58亿史上最高净利润,股价创下历史新高,较2019年翻近7倍。此时,身为小米董事长的雷军说出这番话,多少有些“矫情”。
雷军所形容的“情绪比较低落”,未必是因为小米汽车“艰难”,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一方面,近年来,雷军靠自媒体运营涨了数亿粉丝,达成了商业之外在人气上的新成就,形成了所谓的“偶像包袱”。而小米汽车的口碑下滑与雷军个人直接相关,造成了雷军个人形象“翻车”风险。不要小看这一点,许多成功人士极为看重。
另一方面,所谓“艰难”不排除只是一个说辞。雷军在小米汽车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时,静默一段时间,未必不是降低个人形象“翻车”几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一旦说错话,马斯克之于特斯拉就是前车之鉴。但停更的缺点就是未能及时响应用户的需求,造成用户沟通在关键时刻的缺失,恐又将引来新的危机。
总体看来,雷军靠自媒体运营与小米深深绑定,为小米各项业务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可这一模式一旦出现问题,极易被流量反噬。尤其是粉丝效应,会让一些人为追求产品或个人而丧失理智,进而引发更大范围公众的反感
少一些吹捧,多一些宽容
终究,小米SU7依然是当下最热门的车型之一。但这不代表小米汽车可以高枕无忧。作为一家入门车企,小米汽车要看清自己的不足,尤其是在造车经验方面,同时不要飘,做好用户服务。
在汽车推广过程中,小米汽车应吸取教训,减少不切实际的自我吹捧,多一些严谨与务实。汽车推广不宜像手机推广时那般夸夸其谈。手机出了问题最多修一修即可,汽车一旦出问题可能会“人命关天”。
小米汽车应引导粉丝理性看待车辆优缺点,不要过于将车辆神化,避免饥饿营销。消费者为买一辆车等上大半年之后,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没有想象的那么优秀,将是难以容忍的。
消费者应理性看待小米汽车,不宜对其给予过多不切实际的想象。行业也该予以适当的宽容,不要动辄“倒数第一”,全面否定。无论如何,小米汽车依然是中国最具成长潜力的车企之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