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投华”品牌比想象中更多:零跑汽车被爆正跟华为洽谈合作
汽车圈这地方,最不缺的就是猛料,尤其是江浙沪,那消息灵通得跟装了雷达似的,什么秘密都瞒不住。这不,就在8月5号,圈内知名大嘴博主孙少军就在直播里扔了个炸弹:零跑汽车,那个刚在7月份销量首次冲破五万大关的“黑马”,居然正在跟华为秘密接洽,商量着“联姻”呢!虽然他补了一句“应该还没完全谈下来”,但那口气,简直就像在说“我都知道了,你们就别装了”。
这消息一出来,整个行业瞬间就炸了锅。零跑?华为?这俩怎么凑到一块儿去了?你得知道,就在几个月前的3月份,零跑的创始人朱江明才刚放出豪言,说2025年要干到五六十万辆的销量。当时多少人觉得这是在吹牛不上税?要知道,零跑去年一整年的海外销量也才一万出头。可回头看7月份的数据,人家单月交付真的破了5万,1到5月的出口量更是干到了新势力第一。这增长势头,简直跟踩了电门一样,野得很。但问题也来了,光靠自己现在这套东西,想完成六十万的KPI,那简直是地狱难度。这背后缺的是什么?缺的是能让消费者眼前一亮,心甘情愿掏钱的顶级“黑科技”,尤其是在越来越卷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上。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华为的名字被抛了出来,一切似乎就都说得通了。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另一位博主也早就暗示,华为的ADS智能驾驶系统正在疯狂扩张地盘,后面排着队等着官宣的合作方多着呢。圈内人给这个现象起了个特形象的词儿——“投华”,投奔的投。这股浪潮,比咱们想象中要汹涌得多。为啥?因为现在的车市,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年代了。与其自己闭门造车,吭哧吭哧花个几十上百亿去搞可能还搞不明白的智能驾驶,不如直接抱上华为这条“大腿”。毕竟,人家在4月份刚发布了那个叫“乾崑ADS 4.0”的玩意儿,听着就玄乎,但实力是实打实的。
这就得聊聊华为了,这家公司现在在汽车圈里,简直就是个“技术军火库”,而且还提供三种不同的“合作套餐”供君选择,丰俭由人。第一种,最简单的“零部件模式”,你就把我当成个高级供应商,买我的雷达、摄像头、车机模组,咱俩钱货两清,谁也别多管谁。第二种,叫“HI模式”,也就是Huawei Inside,这个就深入多了。华为提供一整套的软硬件解决方案,相当于把“大脑”和“神经系统”都给你配齐了,但车子的“外壳”和“名分”还是你自己的,双方得深度绑定,一起开发。第三种,也是最深度的,“智选车模式”,华为不仅给技术,还帮你一起定义产品、搞设计、搞营销,甚至把车直接摆进华为自己的门店里卖。问界AITO就是这么来的,直接卖成了爆款。
现在,零跑就站到了这个选择的路口上。一边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和“价格屠夫”的亲民形象;另一边,是华为递过来的那根橄榄枝,上面挂满了诱人的技术果实。这可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如果选了,选哪种模式?是只要“军火”,还是要让华为“入魂”,甚至是把身家性命都托付出去?这背后全是学问,也是赌博。选择了华为,零跑几乎可以一步到位,在智能化水平上追平甚至反超一众对手,朱江明那个60万辆的目标,瞬间就从梦里照进了现实。想象一下,一台挂着零跑标,但骨子里流淌着华为血液的车,拥有那个能实现高速L3级自动驾驶的ADS Ultra旗舰版系统,从上高速到下高速,你甚至可以理论上“脱手脱脚”,这是多大的吸引力?
但硬币总有另一面。与巨人同行,固然能走得更快,但也可能失去自己的影子。华为的强势是出了名的,一旦深度绑定,零跑还能有多少话语权?自己的品牌调性会不会被稀释?会不会最后沦为华为生态链上的一个“高级代工厂”?这些都是朱江明和他的团队不得不彻夜思考的问题。知乎上就有个匿名网友说得挺狠:“投华一时爽,一直投华一直爽。但爽完了,你还是你自己吗?”这话虽然糙,但理不糙。
所以啊,这事儿现在就卡在这了,谈,肯定是在谈,但怎么谈,谈到什么程度,就是最大的悬念。这已经不仅仅是零跑一家企业的故事了,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所有在新能源浪潮中挣扎、奋进的中国车企的共同焦虑与渴望。是坚守独立自主,在“内卷”的血海里杀出一条路?还是选择强强联合,用更快的速度冲向山顶?这阵从江浙沪吹来的风,最终会刮向何方,掀起多大的浪,可能很快就会有答案。下一个官宣加入“华为朋友圈”的,会是零跑吗?咱们搬好小板凳,等着看好戏就完了。毕竟,2025年的中国车市,注定不会平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