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有个事儿,特别魔幻,上汽大众给他们家2026款的油车,装上了一套正儿八经的高速领航辅助驾驶。
讲真,这事儿乍一听,就好像听人说你家楼下卖煎饼果子的大爷,突然开始接受比特币支付,而且还能给你开发票。
荒诞,但又带着一种掀桌子前的癫狂。
因为在所有人的认知里,智驾这东西,就是新能源车的专属皮肤,是电车用来嘲笑油车的资本。油车是什么?是上个时代的压缩毛巾,核心功能是代步,你别指望它给你整什么花活儿。
结果大众不装了,摊牌了,直接告诉你,我们不仅要整活儿,还要一把子整个大的。在油车上,无激光雷达,无高精地图,纯视觉,直接给你干出个高速NOA。
这操作,同行看了都得傻眼,属于是本来大家都在一个饭局上吃饭,电车那边正吃得火热,吹牛逼谁家的自动驾驶又进化了,大众这个浓眉大眼的突然站起来,把油车这张桌子上的菜全倒了,然后掏出一套锅碗瓢盆,说我也要开席,而且我用柴火炒菜,味道不比你们的电磁炉差。
这已经不是竞争了,这是在发疯。
要理解大众这种发疯行为,你得先理解一个残酷的现实:现在的汽车市场,早就不是你好我好的存量竞争,而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不是你把蛋糕做大,而是我连你的盘子都得舔干净。
油车卖得好不好?好,存量巨大。但问题是,所有人都默认油车“不智能”,这个标签就像焊死在脑门上一样。时间长了,用户也就认了,买油车就是买个三大件,买个皮实耐用,要什么智能,要什么自行车?
但大众突然悟了,或者说,被逼得开窍了。
凭什么?凭什么油车就得是科技洼地?人能开油车,电脑凭什么不能开?人的反应速度有电脑快吗?没有。人的控制精度有电脑高吗?没有。那问题出在哪?
问题出在,过去没人愿意下这个笨功夫。给油车这种结构复杂、架构老旧的“铁疙瘩”上智驾,跟给一个八十岁老头做全身改造,让他去参加铁人三项一样,吃力不讨好。
散热就是第一座大山。电车有水冷,伺候得舒舒服服。油车呢?发动机本身就是个大火炉,还全程高频震动,你把那娇贵的芯片放进去,跟把冰淇淋扔进炼丹炉没区别,风冷怕震,液冷没地方走管。大众和卓驭最后硬是搞出个什么“风冷+增强辅助设计的散热方案”,说白了,就是在发动机舱里,愣是给这套电子脑子找到了一个能喘气儿的角落。这个过程,估计跟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差不多,堪称空间管理大师。
然后是控制。电车控制是直给,电门踩多少来多少,跟打游戏一样。油车呢?中间隔着变速箱这个“老油条”,你给个指令,它得先琢磨一下,思考一下人生,然后才慢悠悠地换个挡。你让搞电车那套算法的工程师来调,能把人逼疯,车子一顿一挫,像个帕金森患者。卓驭说他们标定了一千多天,跑了十几万公里,才把油车的脾气摸透。这哪是写代码,这简直是盘核桃,还是带刺儿的那种。
最要命的是通讯。电车的电子电气架构都是新的,天生就是为了智能驾驶设计的,各个部件之间说的是普通话。油车那个CAN总线,跟上古遗迹里挖出来的甲骨文差不多,转向、制动、动力,各说各的方言,互相听不懂。你想让辅助驾驶系统同时指挥它们,相当于让一个联合国翻译官去协调一个菜市场的早高峰。
大众这波,就是从整车架构的根儿上开始动刀,把这些方言统一成普通话。这背后花了多少力气,我估计都能再造一辆车了。
所以你看,油车搞智驾,技术上难不难?难,真的难。但这种难,不是那种从0到1的科学突破,而是从1到100的工程硬仗,是拿人命去堆,拿时间去磨的苦活儿。早干嘛去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给油车搞智驾比作给僵尸贴符,可能有点对不起僵尸,毕竟僵尸不烧油,环保。

大众费这么大劲,到底图个啥?图的是破除一个“玄学”——油车不配拥有智能的玄学。
我作为一个开过油车也开过电车的中年人,说句实话,电车的智能驾驶,很多时候是一种“玩具属性”。大家比的是谁的无接管里程长,谁的功能更炫酷,甚至有点军备竞赛的意思。但油车用户,尤其是大众的用户,他们要的不是玩具,他们要的是一个“靠谱的副驾驶”。
这个副驾驶,平时不添乱,关键时刻能帮你一把。这就是他们提的“人机共驾”。

这个词,听起来比“完全自动驾驶”怂多了,但实际上,可能更难。
“人机共驾”的核心是什么?是交互。是你累了,方向盘交出去,它得接得稳;是前面有突发情况,你得能一把抢回来,它还不能跟你较劲。这个“交”和“抢”的力度和时机,就是玄学中的玄学。力大了,你抢方向盘跟掰手腕一样;力小了,你打个喷嚏,辅助驾驶退出了,车都不知道往哪开。
这就是大众和卓驭在死磕的东西,他们不是在教AI怎么开车,而是在教AI怎么“做人”,怎么跟人类驾驶员和平共处。
当然,这套系统现在还不完美,试驾的时候该犹豫还是犹豫,该保守还是保守。但能过,就是能过。能让用户开始挑剔它变道不够果断,而不是抱怨它根本不能用,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到底在哪?
我一直有个暴论:自动驾驶技术的关键,不在特斯拉,不在蔚小理,而在中国的老头乐。
你那些高精尖的算法,能算得过一个不看红绿灯、不走直线、随时可能从任何角度切入你车头的老大爷吗?你的激光雷达,能预判一个卖红薯的三轮车下一步是左转还是右转吗?
不能。
因为真实的路况,就是最不讲道理的混沌系统。决定技术成败的,不是实验室里的参数,而是街头巷尾的修罗场。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技术再牛逼,能牛逼得过交通法规吗?
所以大众这套系统,它不追求一步到位成仙,它追求的是先活下来,成盒之前多喘两口气。它不跟你聊什么解放双手,就跟你聊高速上堵车的时候,能帮你跟跟车,让你刷会儿手机;长途开累了,能帮你扶着方向盘,让你歇歇脚。

这才是油车用户真正需要的“电子义肢”。
说到底,大众这波操作,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它真正的目的,不是在技术上干翻谁,而是在品牌心智上,完成一次“招魂”。
它在告诉所有潜在的油车用户,尤其是那些忠实的大众粉丝:你们没有被时代抛弃。你们看,电车有的,我们油车现在也有了。虽然来得晚了点,虽然还有点不完美,但我们真的在努力。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就像奔驰,它最值钱的不是发动机不是底盘,而是那个三叉星徽。买它的人,买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种身份认同,一种信仰。
大众现在要做的,就是重新加固这种信仰。通过把智驾这个“神迹”降临到油车上,来稳住自己的基本盘。你看,我这铁疙瘩不仅能跑,还被仙人点化、开了光,现在也是智能体了。就问你怕不怕?
所以,上汽大众Pro家族这套IQ.Pilot,它的最大价值,可能不是让车变得多好开,而是让几十万大众车主,在面对隔壁邻居的特斯拉时,终于可以挺直腰杆说一句:
“兄弟,你那套东西,我这儿也有,而且我这车,冬天不掉续航。”
这,就是属于老炮儿的,最后的倔强。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