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发生一场静默的革命。曾经坚守纯电动技术路线的车企们如今纷纷调整战略,增程式和插电混动技术不再被视为过渡方案,而是成为了市场主流选择。这一现象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讨论,也为我们重新审视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提供了全新视角。
回顾2023年底,纯电动车在新能源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多数车企都把纯电动视为唯一的技术路线。彼时,增程式和插电混动技术常被贴上"过渡技术"的标签,不被市场主流看好。然而,仅仅一年多时间,市场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插电混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87.4%,增程式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76.2%,而纯电动车销量仅增长21.3%。这组数据清晰地反映了市场选择的转变。更值得注意的是,曾经坚定推行纯电战略的车企们正纷纷加入混动阵营。
小鹏汽车于2024年底推出了首款增程式车型MONA,上市仅两个月订单量就突破8万台,创下公司新车型销售记录。创始人何小鹏公开表示:"增程技术将在未来5-10年内成为中国主流市场的重要解决方案。"这一表态与该公司早期"只做纯电"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
蔚来汽车也在2025年初发布了插电混动技术平台,计划在今年推出3款搭载该技术的新车型。李斌在发布会上坦言:"我们必须承认消费者有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插电混动技术可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用车需求。"这位曾经的纯电坚定支持者,如今也在技术路线上做出了战略调整。
理想汽车则是这场转变中的先行者。作为率先布局增程式技术的车企,理想汽车2024年全年销量突破60万台,在高端新能源SUV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李想早在2022年就提出:"增程式技术不是过渡技术,而是长期存在的技术路线。"如今,市场表现似乎证明了他的前瞻性判断。
为何曾经被视为"过渡技术"的混动系统如今成为了主流选择?答案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析。
首先,消费者实际用车需求决定了技术路线。数据显示,全国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比例为1:7.2,远低于合理水平。根据J.D.Power的用户调研报告,充电焦虑仍是阻碍纯电动车普及的首要因素,有76.5%的潜在购车者因充电问题放弃了购买纯电动车。增程式和插电混动技术通过结合内燃机和电动机的优势,有效解决了这一痛点。
其次,技术进步使混动系统性能大幅提升。2024年量产的新一代混动系统油耗普遍低于5L/100km,电池寿命延长至8年或20万公里,系统集成度提高使成本下降30%以上。以比亚迪最新DM 4.0系统为例,百公里油耗仅为4.2L,纯电续航可达200公里,综合性能已经接近纯电动车,但使用便利性却大幅超越。
第三,经济性考量也是关键因素。目前主流纯电动车电池成本占整车成本的35%-40%,而增程式和插电混动车型的电池容量仅为纯电动的1/3至1/2,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根据中金公司研究报告,在相同售价区间,混动车型的利润率平均高出纯电动车2-3个百分点,对车企而言更具经济吸引力。
政策导向的变化同样不容忽视。2024年底修订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首次将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技术与纯电动技术并列为战略发展方向,不再将前者定位为过渡技术。这一政策变化为车企提供了明确信号,催化了行业的战略调整。
市场反应最能说明问题。2025年上半年,搭载混动技术的车型平均等待交付时间为45天,而同价位纯电动车型仅为21天。消费者的选择正在用实际行动重塑市场格局。
值得深思的是,技术路线的转变也引发了对行业发展方向的重新思考。纯电动一度被视为新能源汽车的终极形态,但如今看来,技术路线的多元共存或许才是更合理的市场生态。正如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所言:"市场需要的不是单一技术路线,而是多种技术的协同发展。"
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在2025年初的行业峰会上表示:"电动化是方向,但路径可以多元。无论是插电混动、增程式还是纯电动,最终都是为了服务用户需求和环保目标。"这一观点正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回看全球市场,这一趋势也在蔓延。丰田作为混动技术的坚定推动者,2024年混动车型全球销量突破400万台,证明了这一技术路线的生命力。特斯拉也在2025年初确认正在开发搭载小型高效发动机的增程式车型,这一消息曾在行业内引发轩然大波。
从技术角度看,增程式和插电混动技术并非简单的"妥协方案"。这些技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能源管理的最优化,在特定场景下甚至比纯电动更节能环保。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测算,考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在当前中国能源结构下,插电混动车型的碳排放总量与纯电动车相当,某些使用场景下甚至更低。
我们也不能忽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挑战。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增充电桩98万个,但新增新能源汽车达320万辆,充电设施建设仍远落后于车辆增长速度。在这一背景下,不依赖充电基础设施的混动技术具有天然优势。
市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年前,当理想汽车坚持增程式路线时,曾遭到行业内广泛质疑。如今,该公司市值已超过3000亿人民币,成为中国新能源车企的领军者之一。事实证明,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技术路线终将获得市场认可。
回顾这场静默革命,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结论:所谓"过渡技术"的定义本身就值得商榷。技术发展从来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多路径并行演进。增程式和插电混动技术正在证明自己不是通往纯电未来的过渡阶段,而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纯电动车企集体转向混动技术路线,既是对市场需求的回应,也是对技术多元化的尊重。这一转变提醒我们,在技术发展的道路上,开放包容或许比固守教条更为重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需要的是多元技术协同发展,共同服务于绿色出行的终极目标。
你如何看待纯电车企转向混动技术的现象?你认为增程和插混技术会成为长期主流,还是仍将是通往纯电未来的过渡阶段?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用车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