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点破辅助驾驶收费路径:羊毛出在羊身上

在汽车智能化浪潮汹涌的当下,辅助驾驶收费模式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8 月 23 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靳玉志的一番言论,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直言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免费的东西,我们很多互联网上的东西是免费的,但其实那是它的商业模式,俗称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番话点破了辅助驾驶收费背后隐藏的商业路径。

华为点破辅助驾驶收费路径:羊毛出在羊身上-有驾

华为乾崑智驾 HUAWEI ADS 4 和鸿蒙座舱 HarmonySpace 5 的首版 OTA 已正式向车主推送,与此同时,华为乾崑智驾也迎来了四大里程碑:搭载量突破 100 万辆,华为激光雷达累计发货量破 100 万,车位到车位领航辅助 P2P 功能累计使用 1000 万次,累计辅助驾驶行驶里程达到 40 亿公里。

在这样的发展节点上,靳玉志关于辅助驾驶收费的观点,无疑具有重要的风向标意义。

车企收费模式的多元 “拼图”

靳玉志指出,当前车企在辅助驾驶定价上呈现出多种模式。部分车企选择不向用户直接收费,看似给消费者提供了免费的 “午餐”;有的则采取限时免费策略,比如免费几年时间,以吸引消费者购车;还有的车企将辅助驾驶功能的费用包含在车价里,让消费者在购车时一次性支付。这一系列不同的收费模式,如同一块块拼图,构成了当下辅助驾驶收费的复杂图景。

从市场实际情况来看,以特斯拉为例,其 FSD(完全自动驾驶功能)采用单独付费模式,消费者可选择一次性买断或者按月订阅。

国内市场中,小鹏、理想部分车型则将智驾软件价格揉进车价,实现终身免费使用。而华为 ADS 此前的定价策略也较为灵活,从 ADS1.0 阶段高阶智驾包买断价 3.2 万元,到 ADS2.0 阶段给予购车者大幅优惠,落地价最低可达 3000 元,再到 ADS3.0 面世后,价格调整为买断价 3 万元,叠加 2 万元折扣券后,落地价涨至 1 万元。价格的动态变化,反映出华为在市场推广与成本平衡间的不断探索。

合理定价背后的 “平衡木”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辅助驾驶的合理定价?靳玉志认为,这需要基于用户来考量。辅助驾驶功能的买卖虽然是一次性行为,但车企需要在用户的用车生命周期内不断为其提供更新、升级版本。这背后涉及到企业长期、持续的投入,包括技术研发、数据采集与处理、算法优化以及后续的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

以华为为例,华为从一开始就秉持软硬件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让购买了第一套硬件的用户能够持续升级。相比之下,市场上部分车企的产品在使用两年后便无法升级,看似前期价格便宜甚至免费,实则无法为用户提供长期的价值服务。

华为通过持续投入,不断优化乾崑智驾的功能体验,如 ADS 3.0 实现了从感知层到决策层的端到端模型优化,提升了全向防碰撞系统性能,实现车位到车位全场景贯通以及智能泊车功能优化等,这些升级都离不开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价格策略背后的#优质好文激励计划#市场 “棋局”

华为此番对辅助驾驶收费路径的阐述,背后有着更为深远的市场考量。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今年以来,新能源车企纷纷聚焦高阶智驾普及,多家车企声称将在今年内实现 “全国城区智驾” 覆盖,特斯拉也积极推动 FSD 进入国内市场。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合理的收费策略成为车企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棋子。

华为宣布 ADS 降价,涉及多家车企的十余款主力车型,旨在通过价格调整,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通过向用户收取合理费用,企业能够获得持续的资金流,投入到后续的技术研发中,形成良性循环。

从市场反馈来看,问界已售车型中 70% 的用户选择了高阶智驾包,这一数据表明,只要价格合理且产品体验出色,消费者愿意为辅助驾驶功能买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