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出行热VS票价内卷战:民航的“冰火两重天”

暑期出行热VS票价内卷战:民航的“冰火两重天”-有驾

为期两个月的暑运,一直是一年里航空公司除春运外最赚钱的时段,甚至可以决定全年的盈亏情况。如今暑运已经过半,航司收益如何?

根据航班管家的测算,7月份民航整体旅客运输量预计达7120万人次(仅含境内航司承运量),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0%(其中国内增长2.0%、国际增长13.1%)。然而,国内经济舱的平均票价仍低于去年同期,多条热门航线的票价降幅超过了两位数。

中国民航局近期多次部署民航领域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工作。结合今年暑运期间的供需情况,业内对于今年暑运民航效益提升的预期有所增强。

“预计到2025年,暑运旅客吞吐量的同比增速相较于上半年会有所放缓。今年暑运期间,我们对民航的增速预期并不高,但对效益提升还是抱有一定期望。”飞友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数据分析机构CADAS的分析师李卓峻认为,今年暑运实际运力的增速将略低于需求增速,供需关系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望得到改善,预计国内航线的平均票价将同比上涨。

航线量升价跌

在暑运尚未启动时,中国民航局就预测,今年暑运期间旅客运输量预计达1.5亿人次,日均约244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6.6%,其中单日高峰或创历史新高。

如今暑运已过半,旅客运输量接近民航局的预期。根据航旅纵横的统计,2025年7月1日至7月31日,国内航线民航旅客运输量超6034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约3%;出入境航线民航旅客运输量超776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约10%。

今年暑运期间,多家航司的运力投放相较于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从入省运力(即省外进港运力)来看,具有旅游特色的省份运力增幅较为显著。其中,青海的运力同比增长16%,新疆同比增长12%,旅游热度位居前列。此外,云南运力增长9%,宁夏增长7%。

暑期出行热VS票价内卷战:民航的“冰火两重天”-有驾

航旅纵横行业发展部总经理赵楠介绍,今年暑运期间,新疆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热度持续攀升。乌鲁木齐、喀什、伊犁、阿勒泰、阿克苏等地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幅均超过10%。同时,云南是备受欢迎的避暑胜地,丽江、大理的机票预订量环比和同比增幅均超过13%。在青甘大环线自驾游、青海湖自然景观游等旅游项目的推动下,西宁成为暑期最热门的省会城市,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13%。

不过,也有航司市场部人士表示,今年暑运的热度并未达到预期。“7月上旬情况尚可,但到中旬之后,客座率便开始下降,票价也难以提升。”

航班管家的机票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今年7月份,民航国内经济舱平均票价达840元(含燃油附加费),同比下滑7.5%,相较于疫情前的2019年也下降了5.0%。

与历史同期相比,在国内TOP20热门航线中,仅有杭州萧山—深圳宝安航线价格同比呈现正增长,其余19条航线的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部分航线降幅较为显著,重庆江北—北京首都、杭州萧山—西安咸阳、北京首都—深圳宝安、广州白云—北京大兴等11条航线的降幅超过了两位数。

“反内卷”下效益能否提升?

“2025年暑运期间,国内航线在售平均票价为1079元,较2024年暑运同比上浮3.5%。”李卓峻表示,2025年暑运国内航线票价总体呈现跌多涨少的态势,但预计总体均价将小幅高于同期终值。

暑期出行热VS票价内卷战:民航的“冰火两重天”-有驾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专题部署民航领域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工作,对于下半年民航工作,中国民航局相关负责人提出,要加快构建民航领域统一大市场,综合整治行业“内卷式”竞争。

7月下旬,央企中国航信旗下的国内最大民航信息服务平台航旅纵横宣布涉足机票销售领域,推出“民航官方直销平台”,并将其定义为“民航版的12306”。如此定义的原因在于,该平台整合了国内37家航司的直销机票,未来还会接入更多航空公司。与传统OTA不同的是,这个平台上没有机票代理等供应商,仅为航司官方直营。

随后,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以及海航航空集团、深航、川航等多家航空公司也陆续发布公告,为航旅纵横推出的“民航官方直销平台”背书。公告称,这些航空公司“已在航旅纵横平台开展机票直销业务,航旅纵横所销售的国内客票均直接来自航空公司,价格公开透明,无捆绑销售,遵循航司规则,不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信息安全有保障,行程单金额与支付金额一致”。

关于推出这一平台的原因,航旅纵横方面表示,开展机票业务主要是为了解决用户的痛点,即用户在OTA平台上常遇到的捆绑销售、加价等问题。他们认为,只有建立直销模式,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

不过,“民航官方直销平台”能否获得更多旅客的认可,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毕竟,从目前机票价格的展示情况来看,该平台并无优势;在支付方式和转机航班选择方面,相较于OTA平台也存在不足。

而在协助航司拓展销售渠道、降低运营成本方面,OTA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民航旅客结构发生巨大改变、高铁持续分流民航客源的现实环境下,以往依靠运力和资源投入的粗放式规模增长模式已不再适用。如何挖掘不同旅客的个性化、多样化出行需求,创新更丰富的航空产品供给,是每一家航司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