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事儿,让不少人的世界观受到了亿点点冲击:巴菲特,那个号称“打死都不卖”的价值投资老祖宗,把他持了17年的比亚迪给清仓了。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完了,股神不看好中国制造了,大的要来了。
我跟你讲,这么想,格局就小了。
这事儿跟比亚迪牛不牛逼,关系不大。这本质上,是一场持续了17年的顶级饭局,现在人吃饱了,擦擦嘴,说声“我先走了”,就这么简单。
你非要问他为什么不打包,是不是嫌菜不好吃了,那纯属自作多情。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2008年,那一年,世界金融危机,哀鸿遍野,雷曼兄弟坟头的草估计刚破土。
就在这种人人自危的时刻,巴菲特在老搭档芒格的疯狂安利下,掏了18亿港元,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买了比亚迪。
那时候的比亚迪是干啥的?做电池的,搞代工的,汽车业务只能算是个“弟弟”。但在芒格眼里,王传福简直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合体”,一个能把技术和管理玩出花的究极缝合怪。
这笔投资在当时看来,跟赌博没太大区别。但事后诸葛亮们都说,这是价值投资的又一次封神。
17年,38倍的回报。
这意味着,当年你拿出10万块压岁钱跟着买了,现在可以全款提一辆帕拉梅拉,顺便还能雇个司机。
这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时间的玫瑰”,也成了巴菲特投资哲学在中国最硬核的案例。
但现在,玫瑰凋谢了?不,是摘花的人觉得,这花园里蚊子太多,风险太高,不值得再待下去了。
股神跑了。
信仰崩了。
天要塌了。
真塌了吗?
你想多了,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股神只是不想再淋雨了而已。
巴菲特的这次清仓,不是一拍脑门的决定,而是从2022年就开始的、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性撤退。理解他为什么走,比关心他去了哪重要得多。
第一个原因,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安全边际没了。
巴菲特投资的底层逻辑,是用五毛钱买一块钱的东西,这个差价叫“安全边际”。
2008年的比亚迪,可能连一块钱都不值,但他用两毛钱就买到了,未来的想象力就是他的安全边际。
但到了2022年,比亚迪的市盈率一度干到180多倍,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像一份体检报告,以前各项指标虽然一般,但胜在年轻,未来可期。现在这份报告P得跟写真一样,各项数据爆表,所有人都告诉你他未来能跑赢博尔特。但巴菲特这种老中医一眼就看出来,这哥们儿脉象虚浮,再往上冲,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他认可你是个健康的好同志,但不认为你应该被当成超人来定价。
价格已经透支了未来十年的成长,安全边际?负的。老头子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他宁愿去买雪佛龙、西方石油这种看起来“笨重”但现金流稳定得像老狗的资产,也不想在火山口陪着大家一起瞎积薄发。
第二个原因,赛道从蓝海变成了血海。
新能源车这个行业,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可以闭着眼睛捡钱的地方了。
现在的市场是什么样的?
就是一场大型拳击比赛,只不过是在一个八角笼里塞进了一百多个选手,大家一起互殴,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顺便再把裁判也给揍了。
比亚迪虽然是目前的拳王,销量一骑绝尘,但价格战打得底裤都快没了。增收不增利,卖一辆车赚的钱,可能还不如路边摊卖煎饼果子的大妈。
巴菲特最讨厌什么样的行业?技术迭代快、竞争格局极其不稳定的行业。因为这种行业没有牢固的护城河,今天你是王,明天可能就有人用更低的价格、更花哨的技术把你掀翻。他喜欢的是可口可乐那种,配方一百年不变,你大爷喝的和你孙子喝的都是一个味儿,生意模式简单到可以用脚趾头算明白。
新能源车?今天刀片电池,明天麒麟电池,后天固态电池。今天800V高压快充,明天开始研究无线充电。这种需要不断“快种快收”的行业模式,对于一个90多岁、追求永续经营的老人来说,太刺激了,心脏受不了。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现实的原因:地缘政治的妖风。
投资不止看财报,还得看天气预报。现在的全球化,正在遭遇逆风。
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加征100%的关税,欧盟搞反补贴调查,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商业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巴菲特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资本家,他的投资组合近年来明显在向本土收缩。
这不是他不爱国外的钱了,而是他敏锐地嗅到了风险的味道。
跨国投资的链条太长了,任何一个环节,比如政策突变、汇率波动、贸易摩擦,都可能让你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
老头子一辈子信奉“不要在不确定的地方下重注”。当海外投资的确定性下降时,把钱拿回自己最熟悉、最有掌控力的市场,是一个理性到近乎冷酷的决定。他不是在做预言,他只是在做风险管理。
那么,巴菲特跑了,比亚迪就完蛋了吗?
恰恰相反。
这标志着比亚迪真正“断奶”了。它不再是那个需要巴菲特光环背书的新兴企业,而是成长为一个能够凭一己之力在全球市场上跟各路神仙掰手腕的巨头。
你看它的数据,2024年销量目标427万辆,营收7771亿,出海业务更是猛得一塌糊涂。这些都不是靠股神的名头换来的,是自己一拳一脚打下来的江山。
巴菲特的离开,更像是一种毕业典礼。老师傅把你领进了门,现在你功力大成,可以下山闯荡了。师傅揣着学费走了,留下一身武艺的你自己去面对江湖的血雨腥风。
它需要证明自己。
它需要杀出重围。
它需要赚辛苦钱了。
凭什么?
就凭它现在是大哥,大哥就得挨最毒的打,吃最多的苦。
所以,这件事对我们普通人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不是去猜测巴菲特是对是错,也不是去纠结比亚迪的股价会跌到哪。
而是要明白一个残酷的现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价值投资”,只有永恒的利益博弈。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在特定游戏规则下的最优解。当游戏规则(市场环境、竞争格局、政治因素)发生变化时,他会毫不犹豫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哪怕这个策略曾经为他带来38倍的回报。
他卖掉比亚迪,和你妈让你天冷穿秋裤一样,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因为“我觉得”这样对我最好。
至于你冷不冷,他并不关心。
所以,别再把任何投资大佬当成神来膜拜了。他们只是在信息、资本和认知上比你更有优势的玩家。他们今天的买入,不代表明天不会卖出。
真正的成长,是学会独立思考,建立自己的投资框架,而不是永远跟在别人屁股后面闻香。
巴菲特的故事讲完了,但你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