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维修行业,为何越来越难做?
曾几何时,街边汽修店凭借性价比优势与即时服务,成为车主的刚需选择。但如今,“生意下滑50%”“月营收不及房租”“转行离场”成为行业高频词。数据显示,2023-2025年间全国传统汽修门店数量减少18.7%,一二线城市降幅超25%,汽车修理相关企业年注册量从11.11万家跌至3.18万家。这场行业寒冬并非偶然,而是技术迭代、市场重构、成本高企与政策调整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
一、需求端萎缩:新能源替代与旧车淘汰的双重挤压
传统汽修行业的核心需求源于燃油车的维保与维修,但这一基础正被结构性变革瓦解。
1. 新能源汽车颠覆维保逻辑
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渗透率已超40%),直接切断了传统汽修店的核心营收来源。与燃油车需定期更换机油、滤芯、火花塞不同,新能源车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结构简单、故障率低,保养仅需更换空调滤芯等少量项目,5辆新能源车的保养需求才相当于1辆燃油车。长沙汽修店老板赵先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其门店主营的机油更换、发动机保养业务持续下滑,而新能源车几乎无法带来盈利性业务,导致整体生意腰斩。更关键的是,新能源车企普遍采用“原厂配件+授权服务站”模式,明确规定非授权门店维修可能导致质保失效,将大量车主锁定在4S店体系,第三方汽修店难以染指。
2. 以旧换新加速旧车淘汰
2024年起,商务部等7部门推出的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持续加码,报废“国三”及以下燃油车可获最高2万元补贴,且报废范围已扩大至部分国四车型,预计2025年将有260多万辆汽车提前报废。对汽修店而言,这些本应进入维修周期的老旧车辆被直接淘汰,导致核心客户群体大幅缩减。“有的旧车维修费用接近报废补贴,车主宁愿直接换新车”,赵先生的感慨道出了行业共识——存量维修需求的根基正在崩塌。
二、竞争端白热化:互联网冲击与行业内卷的生存之战
需求萎缩的同时,市场竞争却愈发激烈,价格战与资源掠夺让中小门店举步维艰。
1. 互联网平台重构市场规则
途虎养车、京东养车等互联网企业的下沉,彻底打破了行业信息差。这些平台凭借规模化采购优势,推出199元、299元的低价基础保养套餐,直接拉低行业利润率。传统汽修店的核心竞争力——“性价比”被瓦解,而4S店为促进新车销售,动辄赠送6年15万公里基础保养,进一步挤压第三方门店的生存空间。信息透明化还让车主消费更理性,单次进厂仅消费1个项目的车主占比从2021年的62%升至2024年的66%,门店难以通过叠加服务提升客单价。
2. 连锁品牌形成垄断效应
头部连锁品牌的扩张加剧了行业马太效应。2025年老虎修车工场店数量已达7000家,90%门店实现盈利,凭借标准化服务、品牌背书与供应链优势,虹吸了大量优质客户。反观中小门店,由于营销能力弱、服务同质化,陷入“不降价没客源,降价亏成本”的困境。某二线城市300㎡的汽修店,2024年月均营收仅1.6万元,远低于2.4万元的月租金,而类似规模门店在2023年月营收曾达13.7万元,降幅超90%。
三、成本端高企:固定支出与变量成本的双重压力
营收下滑的同时,汽修店的运营成本却持续攀升,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1. 刚性成本居高不下
房租与人工构成了门店的主要固定支出。随着城市商圈升级与用工成本上涨,汽修店的租金压力逐年增大,一线城市核心区域的门店月租金可达数万元;而人工成本占比已高达30%,一名资深技师的月薪普遍在8000元以上,且招聘难度日益增加。对中小门店而言,“营收覆盖不了房租+工资”成为关闭的直接导火索。
2. 变量成本持续上涨
配件与设备成本的上升进一步加剧了压力。受全球贸易关税影响,2024-2025年进口汽车配件平均涨价15%,电子元件涨幅达20%-25%,部分刹车组件成本上涨超40%。同时,汽车技术迭代要求门店持续更新诊断设备,而新能源维修设备的采购成本动辄数十万元,普通门店难以承担。更致命的是,保险业务利润大幅缩水——过去保险业务能贡献30%-40%的利润,如今保险公司为降低赔付率压缩维修费用,部分门店该业务占比已不足10%。
四、转型端困境:技术壁垒与人才缺口的双重制约
面对行业变革,转型新能源维修成为不少门店的求生之路,但高门槛与人才荒让转型举步维艰。
1. 技术与资质门槛难以跨越
新能源汽车维修涉及高压电系统,不仅需要专业的诊断设备与防护工具,还需获得厂家授权资质,而授权门店的投资通常在500万元以上,甚至达1000万元,远超普通门店的承受能力。即便部分门店尝试承接简单维修,也面临巨大风险——高压电漏电、线路故障可能导致车辆损毁或人员伤亡,且保险不赔付、厂家不认账,让门店不敢贸然涉足。
2. 人才缺口达百万级
新能源维修人才的短缺成为行业转型的最大瓶颈。据工信部数据,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预计达103万人,其中售后服务人才缺口占80%,约82.4万人。一方面,新能源维修技术复杂,学徒需1年以上才能初步上手;另一方面,年轻人对汽修行业的认可度降低,招学徒难成为普遍现象,导致人才供给断层。长沙汽修师傅韩福的转型经历印证了这一点:即便他具备新能源维修技能,也面临门店难以招到合格学徒、团队无法扩张的困境。
结语:行业洗牌下的生存启示
汽车维修行业的“难做”,本质是传统模式与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不适应,是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竞争的实力悬殊,是低附加值服务与高成本运营的矛盾爆发。对中小门店而言,单纯依靠燃油车维修的老路已走到尽头,转型细分领域(如新能源汽车钣喷、二手车检测)、拥抱数字化营销、加入连锁品牌共享资源,或许是破局的关键。
行业洗牌虽残酷,但并非末日。正如长沙市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秘书长陈蓉所言,政策正试点第三方维修新能源车“三电”系统后仍可享受厂家质保,为独立门店打开了新空间。未来,只有那些能够跟上技术变革、控制运营成本、精准对接客户需求的门店,才能在行业重构中存活下来。汽车维修行业的寒冬,既是淘汰落后产能的阵痛,也是催生新型服务模式的契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