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有个事儿,大家聊得特别热火朝天,那就是华为。
说起华为,咱们都知道,那是咱们国家科技领域的“尖子生”,现在这位“尖子生”一脚踏进了汽车行业,跟好几家车企都搞起了合作。
按理说,有这么一位技术大牛来帮忙,这些合作的汽车品牌不都得起飞吗?
可现实情况却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同样是挂着“华为”这块金字招牌,有的车卖得是风生水起,订单接到手软;有的却还是不温不火,在市场里声音不大。
这就奇怪了,明明是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徒弟,怎么有的成了武林高手,有的却还在原地踏步呢?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
首先,咱们得明白,华为跟车企合作,不是简单地“你好我好大家好”,它分了好几种不同的“套餐”,选的套餐不一样,最后的结果自然也就天差地别了。
最深入、最“亲密”的一种合作,叫“智选车模式”。
这个模式说白了,就是华为不仅仅是提供技术那么简单,它几乎是把这辆车当成自己的“亲儿子”来养。
从这辆车应该长什么样,市场定位是什么,里面要用哪些黑科技,甚至到最后这车怎么宣传、放在哪里卖,华为都有非常大的话语权,深度参与了整个过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咱们现在熟知的问界系列。
华为把自家最顶尖的智能驾驶系统、鸿蒙智能座舱,还有自己对消费者的理解,一股脑儿地都倾注到了问界身上。
这还不算完,华为还把自己遍布全国各大商场的零售店,变成了问界的展厅和销售点。
你想想,这相当于华为亲自下场造车,只是借用了合作伙伴赛力斯的生产线和资质。
这种全方位的投入,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问界M7改款后,短短两个多月订单就突破了十万辆,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而定位更高的问界M9,更是凭借一身的“黑科技”,直接成了五十万以上级别市场里的抢手货。
这种模式下,华为既是“大脑”,又是“营销总监”,车能卖不好才怪。
接下来是第二种模式,叫“HI模式”,也就是“Huawei Inside”的缩写,意思是“华为在里面”。
这种合作就有点像技术加盟了。
华为对车企说:“我这里有行业顶尖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和智能座舱系统,你拿去用,能让你的车瞬间变得非常‘聪明’。”听起来很诱人,北汽的极狐、长安的阿维塔一开始就是走的这条路。
但是,这里有个关键的区别:华为只提供这套智能化的“大脑”,至于车子的“身体”,也就是整车的设计、生产制造、品牌故事怎么讲,以及最终通过什么渠道去卖,还是车企自己说了算。
这就好比,你给一个普通的运动员换上了一个超级计算机般的大脑,他能不能跑出世界冠军的成绩,不仅取决于大脑的指令有多厉害,更要看他自身的体格、肌肉力量和奔跑技巧能不能跟得上。
阿维塔就是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它背后站着华为、长安、宁德时代三位“大佬”,按理说应该所向披靡,但上市初期的市场表现却比较平淡。
问题就出在,“大脑”很强,但“身体”和市场的连接出了点问题,品牌定位和销售渠道的建设没能一步到位。
直到后来,阿维塔也开始进入华为的门店进行销售,情况才有了明显的好转。
这恰恰说明,光有技术还不够,技术和产品本身以及销售渠道必须拧成一股绳,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最后一种,就是最基础的“零部件供应模式”。
这就更好理解了,华为彻底回归到了一个传统供应商的角色。
就像我们熟知的博世一样,华为生产智能座舱的芯片、激光雷达、电机这些高精尖的零部件,车企觉得哪个好,就下单采购。
买回去之后,怎么把这些零件完美地融合到自己的车里,怎么进行调试和匹配,那就完全是车企自己的功课了。
在这种合作下,华为的品牌光环几乎是看不见的,普通消费者在买车的时候,可能根本不知道这辆车的心脏或者眼睛里,有华为的技术。
因此,这种模式对于提升整车的销量和品牌热度,作用是比较有限的,更多的是帮助车企在某些技术短板上进行补强。
聊完了合作深度的不同,咱们再来看一个更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合作伙伴自身的实力,也就是“底子”怎么样。
华为提供的技术方案,就像一颗基因优良的种子,但这颗种子是种在肥沃的土地里,还是种在贫瘠的沙地里,最后能长出什么样的庄稼,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这个“底子”包含了很多方面。
首先是造车功底。
汽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业产品,一个有着几十年造车经验的老牌车企,在车身结构、底盘调校、零件匹配、质量控制这些看不见的地方,积累的经验是新势力短时间内难以企及的。
据说,赛力斯在和华为合作初期,为了达到华为近乎苛刻的质量要求,对整个生产线都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升级改造,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这才有了后来问界系列过硬的产品质量。
如果一个车企本身的造车工艺就不扎实,产品小毛病不断,那就算给它装上再智能的系统,消费者也很难建立起信任感。
其次是品牌形象。
一个长期在消费者心中是经济实惠形象的品牌,突然推出一款搭载了各种高科技、售价三四十万的高端车型,市场的接受度就需要一个很长的培育过程。
最后,还有企业自身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和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合作,需要快速响应和迭代,如果车企内部流程繁琐,决策缓慢,就很难跟上节奏,再好的技术也可能因为错过了最佳上市时机而大打折扣。
所以说,这场合作更像是一场双向奔赴,华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赋能,但车企自身的“接球”能力,同样至关重要。
最后,还有一个最直观,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卖车的渠道。
这简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环。
前面我们提到了,“智选车”模式下的问界,是直接摆在华为的门店里卖的。
这是什么概念?
华为的门店,通常都开在城市里最繁华的购物中心,人流量巨大。
很多人可能本来只是想去买个手机,或者逛街累了进去歇歇脚,结果一抬头就看到一辆外形科幻、科技感十足的汽车。
销售人员会像介绍数码产品一样,给你演示各种智能功能,这种轻松、无压力的体验环境,大大降低了接触和了解一辆汽车的门槛。
它吸引了大量原本不是汽车潜在客户的科技爱好者和年轻消费群体。
而HI模式和零部件模式下的车型呢?
它们绝大部分还是得依靠车企自己传统的4S店网络。
这些4S店大多建在远离市中心的汽车城,你需要特意开车过去,目的性非常强。
这就意味着,它们能接触到的,基本上都是已经有明确购车意向的客户,无形中就损失了大量的潜在用户。
一个是在人流如织的商场里主动展示,一个是在相对偏远的店里等待顾客上门,这两种方式带来的客流量和最终的转化率,差距可想而知。
所以说,华为不仅为“亲儿子”们提供了最好的技术,还为它们提供了最好的“舞台”,这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综合来看,同样的华为赋能,之所以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是合作深度、车企自身基础以及销售渠道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
这对于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探索,它让我们看到,在未来的智能汽车时代,如何实现技术与制造的完美融合,如何更有效地触达消费者,将是所有玩家都必须思考的课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