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比亚迪巴西卡马萨里工厂首辆海鸥车型缓缓驶下生产线,标志着这家投资55亿雷亚尔(约合71亿人民币)的新能源汽车综合体正式进入运营阶段。从2014年首次进入巴西市场,到如今成为当地新能源汽车销量霸主,比亚迪用十年时间书写了中国车企全球化发展的新样本。
十年深耕:从公交电动化到全产业链布局
早在2014年,比亚迪便在圣保罗设立分公司,初期聚焦电动巴士和光伏组件生产。十年间,企业逐步完成"三级跳":2015年建成拉美最大电动巴士底盘工厂,2017年投产双面太阳能板生产线,2023年斥资30亿雷亚尔收购卡马萨里工业园区。这座占地468万平方米的基地,集乘用车、动力电池、商用车三大工厂于一体,预计年产能15万辆,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成为巴西工业化进程的标志性项目。
市场逆袭:从月销260辆到市占率92%的跨越
2021年比亚迪唐EV登陆巴西时,当地纯电动车年销量仅2800辆。凭借刀片电池、DM-i混动等技术优势,比亚迪在三年内实现惊人蜕变:2024年销量突破7.6万辆,占纯电动车市场70%份额;2025年5月单月销量9,000辆,市占率飙升至92.16%。目前品牌在巴西拥有180家经销商,覆盖所有首府城市,宋Pro、海鸥等车型持续霸榜细分市场。
绿色智造:可持续发展的巴西实践
区别于传统工厂,卡马萨里基地深度融合当地资源禀赋:屋顶光伏系统年发电量达1200万度,雨水回收系统日处理量4000立方米,污水处理设施实现零污染排放。采用巴西本土绿电生产的海鸥车型,每公里碳排放较燃油车降低85%。这种"用清洁能源制造清洁能源汽车"的模式,完美契合巴西《国家新能源交通战略规划》目标,助力该国2030年电动车渗透率达30%的愿景。
全球视野下的巴西战略支点
作为比亚迪全球第13个生产基地,卡马萨里工厂承载多重使命:向南美市场供应海鸥、宋Pro等热销车型,辐射阿根廷、乌拉圭等邻国;通过滚装船队实现"中国造、巴西产、全球销"的灵活布局;更重要的是,为比亚迪在拉美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培养本土化人才梯队。数据显示,工厂本地员工占比超70%,巴西籍高管已参与电池包组装等核心技术环节。
挑战与突破:中国智造的出海启示录
从最初的文化磨合到如今的深度融合,比亚迪在巴西的历程折射出中国车企国际化的普遍规律。面对欧美品牌百年积淀形成的认知壁垒,比亚迪通过赞助巴西狂欢节、开展校园科技日等活动重塑品牌形象;针对南美消费者偏爱大空间、强动力的特点,专门开发长续航插混车型;在巴西政府提高进口关税的背景下,果断启动本地化生产,将关税成本降低40%以上。
随着首车下线,比亚迪在巴西的"三位一体"战略初见成效:产品矩阵覆盖5-30万元主流市场,充电网络接入450个公共站点,金融服务推出"以租代购"灵活方案。这座矗立在亚马逊河畔的现代化工厂,不仅承载着比亚迪冲击全球前三的雄心,更为中巴经贸合作树立了智能制造的新标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