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了去开网约车?笑话!网约车早已不是兜底行业!
“实在不行,大不了去开网约车”——这句话曾是多少职场人的“定心丸”。在人们的印象里,网约车行业门槛低:会开车、有驾照就行;来钱快:当天跑车当天见钱;够灵活:不想干了随时停。可如今再把这话挂在嘴边,只会让人笑你“活在五年前”。
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全国网约车司机总量突破600万,但活跃司机占比不足40%;某平台调研显示,72%的司机承认“收入不如送外卖”,45%的人干不满半年就退出。那个曾被视为“就业兜底池”的网约车行业,早已在合规化挤压、平台收割、过度内卷中,变成了“看上去能落脚,实则踩上去就陷的泥潭”。
一、“兜底行业”的幻觉:从“谁都能来”到“来了也白来”
人们对网约车的“兜底想象”,停留在2018年前后的红利期。那时平台补贴凶猛,司机只要肯出车,月入过万不是难事;车辆要求宽松,私家车稍作改装就能接单;甚至连驾照都能“通融”,不少人拿着C2驾照也敢跑全职。那时候,网约车确实是条“退路”——工厂停工的工人、创业失败的老板、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都能在这里暂时落脚。
但现在,这条“退路”早就被焊死了。
准入门槛比白领岗还苛刻。全国36个重点城市已全面实施“京牌京证”“沪牌沪证”式的合规要求:司机必须有本地户口或居住证(部分城市要求满3年),车辆必须是轴距2650mm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裸车价多在12万以上),还要通过背景审查、路考、平台培训——这哪里是“兜底”?简直是“筛人”。深圳一位想入行的外卖骑手吐槽:“我跑外卖只要健康证,开网约车倒要查祖宗十八代,还得先花10多万买车,这哪是找工作,是找罪受。”
启动成本能压垮“走投无路”的人。想合规跑车,有两条路:租车,每月4000-6000元(相当于先押3个月租金当押金);买车,首付至少5万(还得贷款)。对“实在不行”的人来说,这意味着“连当网约车司机的资格,都得先借钱买”。郑州司机老周算过账:“我失业后想跑网约车,租车押金1.5万,第一个月租金5000,加起来2万——这钱够我全家活半年,哪敢赌?”
更讽刺的是,就算你跨过了门槛,也可能“来了也白来”。平台的“动态派单”算法会优先照顾老司机、高评分司机,新人往往只能接“别人挑剩下的单”:偏远地区的起步价、高峰期的堵车单、乘客取消率高的预约单。杭州一位新人司机跑了半个月,日均流水200元,扣除租车费和油费,倒贴了800元,“等于花钱学了个教训:网约车不是给走投无路的人留的”。
二、“能赚钱”的神话:从“多劳多得”到“劳而不获”
“开网约车至少饿不死”——这句安慰的破灭,比门槛提高更伤人。曾经的“多劳多得”,如今变成了“多劳少得,甚至白劳”,连“兜底”最核心的“赚够饭钱”都成了奢望。
收入被成本啃得只剩骨头。北京司机老王的账单堪称行业缩影:每天在线14小时,接25单,流水约500元。但这500元里,平台抽成150元(30%),电费80元,租车费120元(按每月3600元平摊),最后到手150元。“这150元要管三餐,还要攒钱修手机、交话费,”他说,“有时候接个跨区单,空驶回来20公里,油钱比赚的还多,等于给平台白跑。”
某第三方机构测算,2024年网约车司机的“实际收入”(扣除成本后)中位数为3200元,低于全国最低工资标准(多数城市在2000-2500元,但这是税前)。更可怕的是“无效劳动”:司机们平均每天有4小时在空驶、等单、充电,这4小时不仅不赚钱,还要烧掉油费、磨损车辆——相当于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给平台免费打工”。
“生存线”成了“生死线”。为了赚够饭钱,司机们不得不“拿命换钱”:每天开16小时车的占38%,全年无休的占62%,有腰椎间盘突出、胃病等职业病的占79%。武汉司机小吴才32岁,跑车3年后查出严重的腰椎滑脱,手术费花了6万,“以前觉得‘赚的钱够看病’,真病了才知道,跑车赚的那点钱,连手术费的零头都不够”。
更绝望的是“退路的坍塌”。很多人开网约车,是想“过渡一下”,等找到好工作就撤。但现在,这个“过渡”变成了“陷阱”:每天累得没时间找工作,赚的钱只够糊口,技能在日复一日的接单中退化,最后“想退退不出,想进进不去”。深圳一位前程序员说:“我失业后跑了两年网约车,现在简历都不会写了,技术全忘光了——网约车哪是过渡,是把人钉死在底层。”
三、谁偷走了“兜底行业”的资格?
网约车从“兜底行业”变成“高危行业”,从来不是司机“不够努力”,而是系统性的“生存空间被挤压”。
平台用“合规化”当镰刀,割掉了“灵活”的根。表面上,“合规化”是为了保障安全,但背后藏着平台的算计:淘汰私家车司机,扶持租赁公司(平台多参股租赁公司),既能通过租车赚一笔,又能通过“合规司机”向政府要政策倾斜。最终,司机从“自由职业者”变成了“租车公司的打工人”,平台则坐收“抽成+租车分成”的双重利润。
资本内卷让“底线”成了“上限”。网约车司机总量从2018年的100万涨到2024年的600万,订单量却只增长了150%——相当于6个人抢1个单。为了抢单,司机们被迫接受更低的价格、更长的工作时间,形成“低价-多跑-更累”的恶性循环。就像菜市场的小贩,为了多卖1块钱,宁愿赔本甩卖,最后整个市场都赚不到钱。
社会保障的“真空”,让“兜底”成了“裸奔”。网约车司机被定义为“灵活就业者”,没有社保、没有公积金、没有工伤赔偿。出了事故,平台说“你是独立 contractor”;生病了,只能自己扛;老了,没有养老金。这种“三无状态”意味着:开网约车不仅不能“兜底”,反而把“老、病、意外”的风险全压在自己身上——这哪是“退路”,是“把自己的人生当赌注”。
四、当“最后退路”消失:我们该慌吗?
网约车不再是兜底行业,本质上是底层就业市场恶化的缩影。当工厂在裁员,写字楼在缩编,连“开网约车”都成了奢望,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就业缓冲带”在消失。
那些曾经说“大不了去开网约车”的人,现在可能要面对更残酷的现实:大不了去送外卖(但外卖骑手也超饱和了);大不了去打零工(日结工资越来越低);大不了回家啃老(多少家庭有老可啃?)。这种“退路层层失守”的焦虑,正在年轻人中蔓延——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害怕失业”的年轻人占比达83%,比2019年上升40个百分点。
更值得警惕的是“兜底幻觉”的破灭,可能让更多人陷入“躺平”。当努力的结果是“开网约车都赚不到钱”,当“退路”被证明是“绝路”,一部分人会选择“不挣扎了”: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孩子,用最低成本活着。这不是“懒惰”,是对“努力也没用”的消极抵抗。
结语:别再拿“开网约车”当安慰了
“大不了去开网约车”的笑话,该停了。这个行业早已不是“雨巷里的油纸伞”,撑不起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希望;它更像“沙漠里的海市蜃楼”,看着能解渴,走近了才发现是陷阱。
我们需要承认:网约车的“兜底时代”结束了。更需要追问:当连这样的行业都容不下“走投无路”的人,我们的社会该为他们留条什么路?是完善灵活就业者的社会保障,还是遏制平台的无序扩张,抑或是创造更多真正能“兜底”的就业岗位?
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让努力生活的人,连“开网约车”都觉得是奢望。而我们每个人,也该早点丢掉“大不了去开网约车”的幻想——不是因为这个行业不好,是因为生活的底气,从来不该只靠“退路”,更该靠“前路”的踏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