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飞场上起风,长裙和塑料袋一齐被卷起。
空中一个穿着金属外壳的“人”缓缓划过,像是科幻片里刚走出来的角色。
台下手机抬起来拍得手都酸,弹幕里有人开玩笑说,这东西能干活就能挣钱。
围观的人笑着讨论,后台的人却在电脑里盯着一串红色数字,指针一直往下摆。
那一刻,热闹和紧张同时发生,像两个世界挤在同一条街道上。
杭州的这场试飞只是表象。
把“具身智能”写进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之后,行业的名片终于有了国家背书。
资本闻风而动,港股放宽对未盈利科技公司的上市通道,互联网巨头开始在赛道里出手,钱像被打开的水阀,往具身智能这条沟槽里灌。
很多创业团队在这波浪潮里冲到了交易所门口,递表、辅导、股改,动作连环又紧凑。
热闹之余,有一条隐秘的线索逐渐显现:很多所谓的明星企业账面上还是在流血。
几组数据很直白。
某家以人形机器人闻名的公司在2024年营收达到13.05亿元,可当年净亏损却在11.24亿元左右,上市后股价走出过山车式的行情,市值曾短暂冲到六百多亿港元。
还有的企业营收看着增长,但“烧钱”速度没有放慢:一家专注机器人整体方案的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4.55亿元飙升到2024年的9.3亿元,调整前的净亏损却仍旧卡在7至8亿元的范围。
另一家在2024年营业收入只有2.51亿元,但三年下来累计亏损接近3亿元,研发开支占比常年维持在两成上下。
个别公司虽能保持营收高增长,利润仍然为负,另一些小众细分赛道的公司维持着勉强的盈利。
这些数字放在一起,构成了一张复杂的面孔:技术热度很高,商业路径并没完全落地。
生意为什么难做?
关键零部件的成本暴露了问题的根。
伺服器、减速器、控制器这类件占整机成本的份额非常大。
供应链一旦断裂,后果不是一点点。
有企业在某年因为高精度减速器断供,厂里堆起一堆半成品,账面现金被吞噬,供应商账款被拖延,短时间内公司像是被卡了喉咙。
靠外面再注资能缓解燃眉之急,长远来看并不是治本之策。
再说研发投入。
某家公司高管公开表示,每年把接近四成的营收再投到研发,这个态度说明他们愿赌未来,但也让财务表格看起来很吃力。
机器人的研发不像写软件那样按次迭代就能见到明显成果。
实物产品在现实世界里试错的成本很高,场景复杂多变,数据积累需要时间,真正把模型从实验室带到家里或厂区,需要通过大量实际使用来验证和修正。
这种“先投放再训练”的循环,对现金流来说是慢性的伤口。
资本的驱动作用在这场热潮里带来双向影响。
创业公司融资难度上升时,部分投资方会用对赌协议把回报锁定在上市这条路上,这种安排常常要求在限定时间内挂牌,否则触发回购,创始人甚至需要提供个人担保。
面对这样的条款,很多团队被迫走向公开市场,哪怕账面上还没把生意打磨成熟。
港股市场对未盈利公司的包容性,让这些有野心的企业看到了更广的筹资舞台,于是一路上就多了不少奔着IPO去的队伍。
在一些城市的创业园里,路演不是稀罕事。
讲述者把产品包装得光鲜,演示把问题按下去不谈,产品在舞台上看起来完美。
观众鼓掌,钱包打开。
有些项目依靠精心设计的演示骗过了投资人的第一眼,这类情况在资本热情高涨时尤其常见。
长期看,这种“表演式融资”会侵蚀行业的信任基础,把资源从真正能走通商业模式的团队那里抽走。
现实里并非全是阴影。
少数公司已经开始把技术转化为可持续收入。
某家偏向管网检测与修复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在近年维持了盈利,还向港交所递表。
另一家企业在2024年实现了约1亿元的归母净利润,给市场带来一丝不同的信号。
可这些成功案例数量有限,仍不足以覆盖整个赛道的融资热潮和商业化短板。
创业圈里会有人用形象的话说:机器人要像特斯拉那样先烧钱、先铺市场、先拿数据,然后再凭规模优势把成本降下来。
这种思路的确在一些产业里奏效过,但用在具身智能上要承担更多不确定性。
特斯拉背后有成熟的供应链生态和明确的消费场景,机器人则面临家庭环境千差万别、工业场景严格可靠性要求、服务场景对操作体验高度敏感等复杂挑战。
要让一台机器人从演示台走进家庭厨房或医院病房,不仅需要硬件和算法的成熟,还要有完善的售后、适配不同环境的能力以及时间来积累信任。
面对现实,行业里出现了几种务实做法。
第一,先把产品对准一个能迅速产生现金流的细分场景,用场景驱动研发。
陪伴与娱乐类产品在用户接受度上门槛较低,能快速获得反馈;某些工业服务类场景对机器人能力有具体需求,订单也比较明确。
第二,替传统自动化设备做智能化升级,给既有机器头上装感知和决策模块,这样能把市场拓展到大量存在的旧设备上,投入回收周期相对短一些。
第三,加强关键零部件的掌控力,减少对外部进口件的依赖,通过自研或战略合作找到更稳定的供给路径,从而把成本压下来,提升可持续性。
创业者在办公室里讨论时,语气里带着两种情绪:既有对未来的热切期待,也有对当前局势的忧虑。
工程师小李在一次内部会议后跟同事聊天,说:“咱们得把产品先做成能挣钱的东西,不要总想着做那种炫酷的花活。家里人要的是能用、能修、价格合理的东西。”同事笑着回应:“说得对,别光图面子,把屁股坐稳了才有饭吃。”这样的对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行业发展最实在的逻辑。
社交平台上,这个话题也常被热议。
有人调侃,等哪天能买到一台八万元的家务机器人,家里就不用请钟点工了。
有人担心,投资者会不会在泡沫被戳破时吃亏。
评论区里既有科技迷谈梦想,也有理财号做风险盘点。
讨论热烈之余,不少理性的声音提醒创业团队把重心放在持续的产品改进和稳健的商业模型上,不要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下一个大募资或更高的估值上。
回到资本层面,这轮热潮对投资方也提出新课题。
长期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投入更能支持企业跑完变现的赛道。
短期追逐估值的资金往往希望快速退出,这种期待与机器人产业本身的长期性存在天然冲突。
对投资人来说,如何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具备长期变现的能力,已经成为能否取得回报的关键判断。
这个判断需要看产品在真实场景的表现、供应链稳定性、客户结构是否均衡、以及团队能否把一次性的展示变成重复的订单。
行业走向更深层次的整合在所难免。
一批拥有技术积累、供应链资源和资金实力的企业会逐步形成规模效应。
它们既能承受研发周期带来的短期亏损,也有能力把成本逐步压下。
中小企业若没能找到独特的商业定位或稳固的客户群体,将面临出局的风险。
并购和合作因此频繁出现:技术与市场资源的结合能让某些解决方案迅速落地。
历史上许多产业都有类似起伏。
新能源汽车早年也经历长期亏损和市场质疑,靠着供应链成熟、规模化生产和政府扶持逐步走过难关。
具身智能这条路固然有前车之鉴,但复制成功案例并不等同于简单照搬。
每一条赛道的细节不同,需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路径,不断把产品在真实世界打磨得更稳。
在这场竞争里,有一种清醒的愿景:技术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能否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并带来稳定的收益。
机器人的光环能吸引眼球,但如果无法在市场上形成可持续的商业循环,赞美声终会被账单的数字压下去。
这不是要泼冷水,而是要提醒行业把更多精力放到能产生现金流的方向,把那些花哨但难以落地的功能放到后面去打磨。
夜色里,试飞场收摊了。
金属外壳的机器人被推回车间,观众散去,后台的报表还在闪着红色的数字。
创业者们在走廊里低声讨论:接下来咋办?
有的人计划继续冲IPO,借市场的热度扩大生产;有的人打算回炉再造,把产品线收缩到几个能挣钱的场景;也有人准备寻找战略合作,把自己的技术嫁接到更稳健的企业上。
选择不同的路,决定了未来几年谁会被市场拥抱,谁会被历史翻过一页。
少数成功的例子给人希望,可要把行业从造梦者的乐园变成稳健的市场,还需要时间。
金融市场会对表现作出评价,客户会对产品下判断,供应链会在考验中分出强弱。
若问谁能笑到最后,答案不在于谁先在交易所敲钟,而在于谁能把技术变成能够持续产生收入的真实生意。
留一个问题给读者:在这波热潮里,是愿意把积蓄押在那些账面还在亏空但未来想象空间巨大、在未来可能翻盘的机器人公司,还是更偏好把钱放在能马上带来回报的传统领域?
这个问题不单是理财选择,更是对未来信心的一次投票。
读者准备怎么投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