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创始人魏建军,这位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最近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
央视《对话》节目中,他抛出的“四项不为”原则,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汽车圈、资本市场乃至普通消费者心中的层层涟漪。
这“四不”——不被资本绑架,不搞过度营销,不图一时之利,不损害产业生态——听起来,是不是像一股清流,给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那股“卷”得没边儿的劲儿,提供了一个“反内卷”的思路?
然而,这股“清流”的背后,究竟是定海神针,还是暗流涌动?
长城汽车,这家以“会赚钱”著称的车企,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却让人捏了把汗:营收增长了,利润却掉了10%以上!
这压力,可不是一点半点。
想要在新兴的新能源赛道上不掉队,同时还得守住燃油车这块“现金牛”,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渠道建设那是必须的。
可对于一个利润下滑、又要“不被资本裹挟”的车企来说,这步棋,走得可真不容易。
魏建军的“四项不为”,究竟指向何方?
他坦言,当下汽车业同质化严重,技术差距微乎其微,大家都在“半斤八两”地挣扎,难以形成健康的商业闭环,日子过得像一场“惨烈的恶性循环”。
这话,道出了多少车企的心声?
而他提出的“四项不为”,恰恰与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一些令人咋舌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想想看,有些车企为了股价的“好看”,热衷于描绘“固态电池量产”、“L3/L4级自动驾驶落地”这样遥远的蓝图,却对核心技术的实际进展避而不谈。
更有甚者,为了赶产能、兑现承诺,竟然压缩了电池、底盘等关键部件的测试周期,甚至与某些机构合作,进行形式化的测试,全然不顾这些测试在真实道路上的可能性。
这哪里是造车,简直是在玩火!
“营销‘过猛’”,早已经成为车圈的常态。
各家车企使出浑身解数,用销量数据对标,仿佛每天都在上演“超越某某”的大戏。
那句“遥遥领先”,更是被玩出了花样,甚至被注册成商标。
当这个梗被玩腻,新的“行业第一”、“领先第二名非常多”、“天花板”又成了替代品。
这些天花乱坠的宣传,把本来就对技术摸不着头脑的消费者,搅得更加晕头转向。
消费者还没搞清楚谁家的技术更靠谱,价格战的硝烟就弥漫开来。
特斯拉Model3降价,比亚迪秦PLUS“限时直降1万元”,就连迈腾这样的燃油车,也直接便宜了几万元。
这为了抢夺市场份额,车企们可以说是“不惜血本”,不仅透支了自身的利润,更在无形中破坏了整个产业的健康生态。
“长城考核市场只有一个指标,就是用户满意度,我觉得我们做到了良心。”
魏建军在节目中的这番话,掷地有声。
他强调,任何在长城发布会上过度夸张宣传的行为,都要受到处分。
这种“踏下心来建立正确价值观”,才能让企业走得更稳、更扎实的理念,值得深思。
用户满意度的核心,在于产品力。
那么,长城汽车的产品力,究竟表现如何?
从数据上看,长城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2024年,整个汽车行业的投诉指数不升反降,而长城汽车的投诉指数同比下降了惊人的43.12%,成为投诉榜单中下滑幅度最大的车企。
这无疑与魏建军所强调的“用户满意度导向”形成了有力呼应。
然而,这硬币的另一面,争议也从未停歇。
长城旗下的“明星品类”坦克品牌,近年来屡屡因起火事故,成为消费者和车主关注的焦点。
就在2025阿拉善英雄会期间,一辆越野车在沙漠中被烧得面目全非,有网友根据车架结构推测,这辆车很可能是坦克500。
长城客服对此的回应是“目前确实暂无相关信息”。
这并非孤例。
去年10月底,石家庄一小区地下停车场,一辆坦克500 Hi4-T疑似自燃,火苗从车底冒出。
同年7月,另一辆坦克500 Hi-4,在沙地脱困后无法启动,车主发现车辆冒烟起火,尽管用了随车灭火器,仍未能挽救车辆。
更早的2022年,一辆坦克300在沙漠越野时也发生自燃,短时间内便化为车架。
这些事故,无疑给坦克品牌“硬核越野”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部分消费者对其安全性能产生了疑虑。
利润下滑,口碑争议,这些都成了长城汽车面前的“双面镜”。
2025年上半年,长城汽车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成绩单。
销量微增1.81%,第二季度表现尤为亮眼,销量同比增长10.07%。
营收也实现了小幅增长。
可利润呢?
净利润同比下降10.21%!
这与魏建军倡导的“不逐短期利益、追求健康经营”的理念,似乎存在着一丝矛盾。
长城汽车在解释这份“波动”时提到,新产品周期的投入、直营体系的建设、新车和新技术的上市宣传推广,都加大了前期的支出。
这番解释,也道出了车企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
面对利润压力,长城汽车也在积极探索破局之道。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50%的当下,长城依然坚守着燃油车市场,这背后逻辑清晰:燃油车,尤其是哈弗和皮卡,是长城汽车的“现金牛”。
今年上半年,哈弗销量同比增长8.89%,长城皮卡更是稳坐国内销量第一。
这稳定的燃油车销量,不仅为长城提供了充足的现金流,也为新能源转型提供了必要的资金“输血”,是现阶段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战略的关键。
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竞争依旧激烈。
价格战的余波未平,新能源转型加速,新造车品牌的竞速也从未停歇。
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环境,长城上半年密集推出了多款新车,覆盖混动与纯电领域。
欧拉品牌更是加码投入,表示将推出两款面向全球市场的重磅新品,历时三年,耗资十亿。
9月25日,欧拉5纯电SUV全球首发,预计四季度上市,能否成为欧拉的销量担当,值得期待。
然而,欧拉目前月销量尚在几千辆的水平,想要“破圈”,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面对单一品牌短期内难以突破盈利瓶颈的现状,长城汽车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全球市场,试图通过海外布局,为整体盈利寻求新的增长点。
“生态出海”战略下,长城汽车以中国总部为核心,在德国、日本、印度等地建立研发体系,覆盖整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及智能化等全方位的领域。
只不过,从当前的市场反馈来看,无论是“稳固基本盘”,还是“发力新能源”,或是“拓展海外市场”,长城汽车都面临着诸多挑战。
甚至有人开始质疑,魏建军“四项不为”的原则,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真正地坚守到底?
这其中的艰难险阻,或许只有身处其中的长城人,才能体会得最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