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服贸会在北京召开,主题是“数智领航,服贸焕新”。这个名字听着一股子科技味儿,但我还是想问一句:“我们做那么多展示和交流,真正让老百姓觉得‘焕新’的是啥?”你看展会上聊的是人工智能、医疗健康,讲数智、智能化这些大词,大佬们挥挥手,“服务贸易”仿佛变身“大金矿”。可我更关心,这些技术会不会只停在PPT上或者展馆里,一年过了、展会收了,普通人的生活到底有啥实在变化?要是能用AI预约挂号更容易、扫脸就能查快递、网上办事不用再找一堆证明材料,我举双手支持。但如果“数智领航”最终还是领航了一票资本和技术巨头,老百姓只能在线下扫码凑热闹,那也真是有点“数智绕路”。
服务贸易高大上,但落地到底有多少?这个事儿每年都有人追问。说白了,我们要的是展会上表演的AI和智慧医疗,能在社区医院也用上;让“智慧物流”不只是在深圳机场跑着无人车,而是真正送外卖的小哥都能省点力气。要是能做到这个层面,服贸会一年比一年开得多,才真实反映咱们社会的进步。否则,光数据、光数字化,最终可能就是给上市公司做个光鲜的背景。
说到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这也不是中国一家在折腾。瞅瞅世界,韩国说要砸下150万亿韩元搞AI、芯片、未来汽车什么的,力度跟下饺子似的。德国的大众也宣布十亿欧元投资AI,这架势看起来是全球都在抢跑下一个大风口。不禁要问:这些钱砸下去,是不是最后都流进了“明星项目”和公司高管的年终奖?AI和芯片,喊了好几年,说到“落地”,还是不少人怀疑现实有没有“真金白银”的成效。例如,韩国敢搞公私合营基金,是因为他们汽车、半导体本来就是强项,不愁没有应用场景。我们这边呢?如果今年的服贸会和政府规划能和韩国一样,敢拿出真格的投资并推动结果,那我们也能抢到世界水平的一杯羹。
其实看国际新闻,最能感受到贸易和关税的“魔幻现实”。美国动不动就要对中印这些国家加关税,说是为了逼迫俄罗斯谈判,这逻辑挺绕。如果关税真能解决战争、外交危机,那贸易代表都得变身联合国特使了吧。美国这一招,怎么看怎么像给选民打气,不是真想着实际解决问题。中国外交部的回应还是一如既往:“我们坚决反对动辄拿中国说事”。这态度硬气,问题是——外部的经济压力一个都少不了,怎么应对才是关键。如果服务贸易、数字经济真的能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那才算逼出来一点好处。可压力太大的时候,很多企业不见得扛得住。
全球汽车圈,这几天也有不少新鲜事,尤其是小米汽车、法拉第未来、众泰汽车。先说小米汽车,樊家麟这个老员工被提拔为销售运营部副总经理,又搞“人车家”生态。小米这些年折腾智能家居、智能生活,终于把汽车做出来,也终于找到了从手机到车一条龙的“梦想轨迹”。可车市越来越卷,“人车家”这些生态说到底,是不是能让车比别家智能、让人用得方便?如果小米汽车跟手机一样扎实耐用,定价也合理,也许能让消费者少“纠结”两天。但是提个心眼:生态这玩意儿,真能解决用车痛点?要是最后落脚点还是在App体验和数据收集,那说白了就是手机厂商插了新赛道。
你看小米招的这位副总,工作是对着总经理汇报,表面上看是“业务融合”,其实是对公司生态能不能打通的考验。身兼要职,压力千斤——但我还是有个习惯性提问:“你融得再好,最后要比的是性价比、服务和实际体验。”这些年,生态不愁没人喊,真正把车做成大家口碑里的“理想类型”,才是考验小米的新能力。要不然就是一阵风,吹完还得老老实实接着做手机和小家电。

再说法拉第未来,这家车企终于摆脱了纳斯达克的“监控期”,恢复上市公司正常地位了。去年还在担心被摘牌,今年就说合规了,这波操作实在够惊险。大家都知道,这家公司是贾老板的“梦中情车”,现在好了,上市正常了。可是想想:一个公司能恢复上市,是不是就能恢复市场信心?我打个问号。合规让公司不掉队,但造车这件事,从“PPT造车时代”到如今的行业血拼,谁都得问一句:你的产品真能卖得出去吗?投资人相信你、消费者认同你,那才算真的“重生”。否则上市就只是资本市场的一个波动数字。
法拉第未来跟小米不一样,更像是“从悬崖边跑回赛道”。恢复上市如果只靠财报和报告做文章,最后还是绕不过“产品好不好用”“有多少人买单”这两个最本质的问题。资本市场是冷酷的,消费者也是现实的,要是发布会上数据很漂亮,线下却没人买,那还是不行。
众泰汽车这边,消息就没那么好玩了,公司今年压根不具备复工复产的条件,原因是生产线被法院“强制执行拆除了”。你说说,企业经营干到这步——生产线都没了,公告直接告诉你“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这按剧本来说已经快“谢幕”了。我忍不住想问:“一个企业能被法院直接拆了生产线,到底是管理太拉胯还是市场变化太快?”很可能是两者叠加。
咱们常说的“造车新势力”,有的还能融资一波,有的直接就拍在沙滩上,众泰这事儿就不是个案。市场一直变,监管、司法说拆就拆,企业自己应对不力,就容易“被淘汰”得很突然。这个时候,“企业持续能力”其实比啥都贵。一个行业如果老这么“你方唱罢我登场”,社会资源和技术积累,恐怕不如行业扎实健康发展一波更有意义。
这些天看企业新闻,总发现一个电池材料、智能应用、人工智能的梗贯穿始终。你瞧,道氏技术投资硅碳负极项目,潍柴动力研究6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大众汽车砸钱进军AI,似乎“下一个爆发点”全在新能源和智能科技上。咱们都听过“新技术新场景”这些词,但真落地的时候常常面临三大难题:研发是可以做起来,量产和替代却容易卡壳;成本技术今年是爆款,明年可能就价格暴跌被淘汰;到最后,创新成果到底有多少留在国有企业、多少被民企消化,也挺考验体制的适应力。如果新材料、锂电池、固态电池、AI芯片真能扎根,每年都能看到新突破、产业链不断升级,这才算值回票价。
市场监管这部分,我觉得大家最有感的是对汽车相关检验机构的严控。公众征求意见、加强评审流程,听起来靠谱。毕竟汽车越来越是高科技与高风险品类,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大伙的出行安全。说明国家层面还是比较踏实地做底层保障,至少这些“程序正义”是在不断完善。倒车影像召回、检验资质严管,其实都是汽车消费市场越来越成熟的必然。你买车不怕花钱,就怕买到有毛病的设备,像福特那边召回150万辆车,说明市场一出问题就得立马补救。这些年过去,谁还敢对“品牌保值”有盲目依赖?只有监管和救济机制确实能跟上发展,用户才能慢慢有点信心。
最后我还注意到,加拿大正在倾向于放宽电动汽车关税。你说关注点其实还是回到了一个“现实主义”判断,国内油菜籽行业压力大,各种利益都得权衡。关税像工具,什么时候用、用给谁看,其实都是经济话语权的体现。可见全球汽车产业不是大乱斗那么简单,更像是“各家过招”,最终是利益分配和平衡。你砸钱做电池、搞芯片,不一定就能称霸市场,政策一变,所有筹码又得重新洗牌。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的问题一直是: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新生态”这些动不动就被推上风口的东西,到底是不是为普通人服务?咱不能光看新闻稿说了啥、企业PR怎么写。你买电动车,操心的是安全、性能、保值;你第一次参加服贸会,大概更关注这些新东西能不能明年用在自己的生活里。
每年都开大会,每年都出台新政策、推新规划,这好事没错。但真想见成果,还得看大势里有没有小成果、是不是能滴滴实实通过一辆好车、一份更便捷的医疗服务展示出来。别让“数智领航”最终只成为一个年会主题。我们等着真正的智能生活,哪怕只是一点点小变化,也胜过无数响亮的新词和豪赌的投资。
小米换人也好,大众砸钱也行,倒车召回、关税变化,所有故事最后都要落到“你我买得起、用得好”,不能只做数据表上的奇迹。等哪天大家不用再排队、去工位上都能享受AI、医疗、智能出行带来的便利,那才是真的“焕新”。否则年年大会,但生活不变,新闻也只是把去年重复了一遍罢了。愿我们下一次看到的“焕新”,是你我都能用上的“焕新”。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