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在长春一汽,有着40年工龄的老李正式退休,7000元的月退休金,让不少人好奇,央国企里的“光环”到底值不值?现实里,像老李这样在大厂打拼几十年的工程师,待遇固然高于吉林省平均水平——2023年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不过3270元,但和想象中的体面差距不小。
不少人算了笔账,老李的工龄补贴每月175元,比普通岗位高,但对比体制内的涨幅,依旧逊色。年轻毕业生拼命挤破头想进央国企,但等真进去了才发现,性价比的账本没那么简单。长春一汽2024年研发岗位的报录比高达230:1,是三年前的三倍多。想进门,学历、奖项、政治面貌一个也不能少。坊间还流传着“三清简历也会被刷”的段子——哪怕顶着清华本硕博的头衔,不拿过省级大奖都可能止步简历关。
进了门,职场晋升的难题又扑面而来。最新的行业报告显示,技术序列晋升到正处级的平均年龄,整整比行政岗晚了四年多。技术骨干们四十岁了还在带头写代码,而早些年同期进来的行政小伙伴,已经转身做起了部门管理。大家都知道,办公室里的隐形准则,往往比表面规则更难琢磨。明面上讲才干,暗地里拼人脉,讲情商,连喜欢什么酒、如何敬杯酒都成了“硬实力”。
偶尔也有逆袭故事传出来。比如有人进厂五年连升三级,背后传出家里有“靠山”。更多的是老实人摸不到门道,团建时酒杯都不会端,跨部门时“暗语”也听得迷糊。高情商被简化成讨好领导的“技巧”,技术流的尊严,似乎总被边缘化。
到熬到退休的这些“老一汽人”,看着身边的小年轻提上了中层,自己的孩子还在外面打拼,拿着每月7000元的退休金,多了些理解。当初的师傅常念叨,要“抬头看路”,既要肯埋头苦干,也离不开点“门道”。年轻人深陷名企焦虑,没几个人能不抱怨规则,可细细谁又不是在一边骂着规则,一边又不得不按部就班地努力着?现实或许不如滤镜美好,但每个人走的路,都能学到一点属于自己的道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