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家用桩也能算清新能源车的账,北京充电体验碎碎念
说实话,买新能源车这事儿,身边人问得最多的还是那句:你家楼下有桩吗?没有啊,那不折腾死。其实我自己也是犹豫了好久——毕竟小区里装私桩难得很,公司又没给员工留免费位子。最后只能靠着北京城里那些公共充电站,天天抢空闲时段。
有一回,我和邻居老李在楼下遛弯,他突然冒出一句:“你们年轻人真行,这么麻烦还整纯电。”我乐了,说省钱呗,可到底能不能省心、省到哪儿去,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明白。今儿就按咱自个经历,还有几个群友在北京开的账本,把这笔糊涂账掰扯明白点。
先从最扎心的花销说起吧。其实纯电、插混、增程仨路子,我都研究过,也听过不少修理厂师傅嘀咕。“别光看官方宣传,你得算细点。”师傅经常这么唠叨。
像纯电动,现在国网公共快充分谷峰价。我夜里十一点多蹲过几次停车场,那会儿没人排队,一度下来差不多1.19块(加上服务费)。要是赶上下午高峰,一度就奔着1.8去了。有一次周末逛商场回来临时补个电,愣是等了半小时才轮到。这种情况下,每公里成本怎么算?主流车型百公里15度左右吧,就拿这个算:夜间便宜的时候大概0.18元/公里,高峰顶天0.27元,比油车七升百公里八块钱油价合下来还是便宜——但也没便宜太离谱。有群友自测,说年跑两万的话,全高峰冲也比油车一年少花五六千,要是专挑夜里慢慢冲,那就更省些。
插混呢,其实挺看个人习惯。我表弟去年提了一辆宋DM-i,他懒,有时候一个月才想起来找地儿充一次。“反正还能烧油嘛!”他嘴硬。但这样搞法亏电后每百公里六七升,一脚深一点直接飙上去。他们小区门口有根快充,但总被出租司机霸占。他跟我抱怨,“原来想着图方便,现在发现偷懒就是烧钱。”后来他改成每周至少两次,下班顺路溜达过去冲半小时,这样一年综合下来确实比全烧油划算不少,但如果长期不碰插头,那买这类新能源基本等于给自己添堵,还贵出来几万购置税和裸价差呢。
再说增程式,好多人觉得灵活,其实“满格”状态下成本跟纯电一样,只要掉进燃油模式……那就是标准燃油经济性表现,有时候甚至更费。不信你问维修店里的老张,他见多了,“这种车,不勤快找地补能,还不如踏踏实实开台普通汽油SUV。”
购置这一关,北京今年政策倒挺厚道,比如报废旧车换新最高2万补贴,我舅妈去年摇号不中索性直接走无车家庭绿牌通道,她说现在市内不限行值老鼻子钱。不过这些隐形福利前提还是你真用得到。如果只为了牌照,却选错车型或养护方式,到头来可能几年都回不了本。这种事微信群里吵翻天,经常有人晒自家三年对比单据,各种版本都有,有人2年回本,也有人四五年还觉得亏。
至于时间成本,这是真问题。我亲历过凌晨三点蹲在北四环某停车场,为啥?因为那会没人抢桩,可以慢悠悠睡一觉第二天早晨开走。但多数日子都是晚饭后拎把椅子坐旁边刷手机,看着前面哥们聊抖音、吃泡面……还有群友吐槽冬天露天排队冻手脚,“干脆加箱95#完事”。不过实际统计,如果平时上下班路线附近3公里内总归能找到空位,坚持谷时慢充,一个月累积十来小时耗不上哪去;可要赶高峰或者节假日扎堆,就难免窝火。有朋友嫌麻烦干脆租公司地下库里的私人固定桩,据他说一年租金小几千,也是一条路数,不过一般人舍不得花这个冤枉钱罢了。
顺带一提,经常听修理厂师傅念叨:“别光图快,用力猛踩快充伤不起!”他们遇到网约司机换新动力包的不少,两三年健康度掉成渣。正常家用偶尔补一下倒无妨,但最好别超过40%比例,多熬熬夜趁低谷拉满。另外还有个冷知识,不少老司机建议不要让剩余20%以下再急冲,否则锂离子的损耗肉眼可见(虽然厂家质保8年15万,大部分人10年未必真遇上换包)。
具体怎么选?其实看生活圈需求。有同事住通州,每天60km以内,上下班顺路两个商超都有公共桩,人又愿意晚上早点出去溜达溜达,所以一直坚持纯电海鸥。他特意炫耀自己的表显9字头百公里耗,小半年下来交通卡余额都没怎么变。当然长途需求极低,否则他老婆早发飙。而另一个朋友则喜欢偶尔京津冀串门,于是宋PLUS DM-i这种PHEV型适合她——既不用担心高速断粮,又可以市区靠电子动力薅羊毛,就是记得定期接线才能发挥优势,不然真的浪费技术红利。至于理想L7之类增程式,我们单位只有财务大姐考虑,因为她每个月往返河北娘家,上下一千多公里才觉得值当,要不然平时城区跑简直赔本赚吆喝……
最后琐碎一句,没有私家固定位不是终结者,只不过玩转新能源需要点耐心与规划罢了。如果愿意钻研政策、摸透附近哪里容易捡漏,再配合自身出行习惯调节一下选择,无论是哪一种驱动形式,总归还能把帐摊平。不过千万别信“随便买都省”,圈内老司机笑话这样的“韭菜”故事太多啦……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