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限速25码遭质疑!专家解读:这速度真的合理吗?

小区门口的修车铺总是最热闹的地方,尤其是早高峰过后,骑电动车的街坊们扎堆歇脚。这天张姐刚送完孙子上学,车筐里还放着没来得及送回家的菜,就气呼呼地拍着车座:“昨天在路口被交警拦了,说我车超速,罚了200块!我这可是去年刚买的合规车,咋骑个车还得盯着速度表?”旁边修鞋的李叔放下手里的活接话:“可不是嘛!25码也太慢了,我骑电动车送快递,以前半天能送30单,现在顶多24单,客户催得急,我还不敢骑快,这效率咋跟得上?”

正吵着,穿反光背心的社区民警小王推着电动车过来了,手里还拿着一叠宣传册:“大伙别光吐槽,这25码限速不是交警随便定的,是《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里明确规定的,也就是咱常说的‘新国标’。昨天我特意请了交通研究所的刘专家,今天就给大家讲清楚,这25码到底为啥定,合不合理,有没有解决办法!”

其实不光咱小区,全国3亿多电动车用户里,有近60%都吐槽过25码限速“太鸡肋”。中国自行车协会2024年数据显示,电动车用户投诉中,“限速过低影响使用”占比达58%,但同时,公安部的交通事故统计也显示,2024年全国电动自行车事故中,超速(超过25码)导致的事故占比42%,比新国标实施前下降了18%。一边是用户的“实用痛点”,一边是实打实的“安全数据”,这25码的争议,还真得好好说道说道。

电动车限速25码遭质疑!专家解读:这速度真的合理吗?-有驾

大伙吐槽的“卡脖子”痛点:通勤慢、超车难,这些场景太真实

为啥一说起25码限速,大伙就有一肚子话?不是矫情,是真真切切影响了日常出行,尤其是这三个场景,几乎每个骑电动车的人都遇见过。

第一个是通勤“赶时间” 。家住郊区、在市区上班的小王最有发言权:“我每天通勤12公里,骑电动车按25码算,得28分钟,要是路上再遇到红灯、堵车,就得提前40分钟出门。以前骑老款电动车(没限速时能跑35码),20分钟就能到,现在天天怕迟到,路上总想着‘能不能再快一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4年的调研显示,电动车通勤平均距离是6.8公里,25码限速下的平均耗时是16分钟,比用户期望的“12分钟”多了近四分之一,这也是为啥很多人宁愿冒险“解除限速”。

第二个是路上“被超车” ,还容易引发剐蹭。张姐就遇到过:“上次在非机动车道骑,我按25码走,后面一辆自行车都超我了,还有人骑改装过的‘电摩’,呼地一下就从我旁边窜过去,吓得我赶紧捏刹车。有时候想超车前面的慢车,加速半天也超不过去,只能跟在后面堵着。”其实这也不能怪大伙着急,非机动车道里不光有电动车,还有自行车、三轮车,25码的速度和自行车差不多,一旦车流混杂,很容易出现“想超超不了,想让让不开”的尴尬,反而增加事故风险。

第三个是特殊场景“不够用” 。比如快递员、外卖员,速度直接关系到收入。做了5年外卖的小周算了笔账:“我每天要送40单,每单平均配送时间是30分钟,25码限速下,我得规划得特别紧,稍微耽误一点就超时。有时候遇到下雨、逆风,车跑不动,超时一单就扣5块,一天下来少赚好几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外卖、快递行业的电动车使用率达95%,其中72%的从业者认为“25码限速影响配送效率”,但他们也坦言,“骑快了确实怕出事,心里也慌”。

专家算的“安全账”:25码不是拍脑袋定的,刹车距离差出“一条人命”

“限速25码,其实是专家们算出来的‘安全临界点’,不是拍脑袋定的。”交通研究所的刘专家一开口,修车铺前就安静了不少。他拿出手机里的实验数据,给大伙举了个直观的例子:“咱先看刹车距离——电动自行车的轮胎比摩托车窄,刹车系统也更简单,25码时速下,紧急刹车的距离大概是3-4米,普通人反应过来能及时停下;但如果速度提到35码,刹车距离会变成6-7米,雨天更会延长到8米以上,这多出来的4米,可能就是‘能不能躲开行人’的差距。”

公安部2024年的事故分析报告更有说服力:在电动自行车致人死亡的事故中,70%是因为“刹车不及”,其中时速超过30码的事故,死亡率是25码以下的3.2倍。“很多人觉得‘快一点没事’,但电动车的重量轻(新国标要求不超过55kg),速度一快就容易失控,尤其是遇到拐弯、路面不平的时候,很容易侧翻。”刘专家补充道,“去年我们在郊区做过测试,同样是避让突然窜出的小狗,25码的电动车能稳稳停下,35码的直接侧翻,骑车人胳膊都摔骨折了。”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保护弱势群体。非机动车道里,除了电动车,还有老人、小孩骑的自行车,还有步行的行人。刘专家说:“25码的速度和普通人跑步速度差不多,就算发生碰撞,冲击力相对较小,大多是皮外伤;但如果是35码,冲击力会增加一倍多,很可能造成骨折、内脏损伤,对老人和小孩来说更危险。”这也是新国标把限速定在25码的核心原因——不是不让大伙方便,是要在“方便”和“安全”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尤其是保护路上最弱势的群体。

可能有人会问:“国外的电动车也限速吗?”刘专家笑着说:“其实很多国家的标准比咱还严,比如日本电动自行车限速24码,欧盟是25码,都是基于同样的安全考虑。咱国家的新国标,是参考了国际标准,再结合咱国内非机动车道拥挤、行人多的实际情况定的,不是‘独一份’。”

不只是“限”,更要“疏”:合规车能提速?这些折中方案已在试点

“那总不能一直这么慢吧?”李叔忍不住问。刘专家和小王对视一眼,笑着说:“当然不是‘一刀切’,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试点,既要守住安全底线,又要解决大伙的‘速度焦虑’,这三个办法已经有效果了。”

第一个是合规车“提速备案” ,给“靠谱的车”开点绿灯。江苏从2024年10月开始试点:只要电动自行车符合“有ABS防抱死系统、有转向提示灯、整车重量不超过60kg”这三个条件,车主就能去车管所备案,限速可以提高到30码,而且备案全程免费。“ABS系统能缩短刹车距离,转向提示灯能提醒其他车辆,这样的车就算快一点,安全也有保障。”小王补充道,“试点半年,江苏已经有12万辆电动车完成备案,没出现一起因‘提速备案’导致的严重事故。”

第二个是严查“改装车” ,不让“违规车”坏了规矩。很多人觉得“25码慢”,就偷偷去修车铺“解除限速”,把车改成能跑40码的“电摩”,但这种车其实是“定时炸弹”——刹车没升级,车架也承受不了高速,很容易出问题。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开展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整治”,全国查处了1.2万家非法改装的修车铺,没收了50万件改装零件。“以前总有人来我这改限速,现在不敢了,查到一次就罚5000块,还得停业整顿。”修车铺老板说,“其实合规车骑着更稳,改了反而不安全。”

第三个是完善“非机动车道” ,让慢走得更顺畅。“大伙觉得25码慢,还有个原因是非机动车道太挤,一会儿要躲行人,一会儿要绕井盖,根本跑不起来。”小王指着宣传册上的图片,“你看上海、杭州这些城市,把非机动车道加宽到3米,还装了隔离栏,和机动车道、人行道分开,电动车能顺畅跑25码,反而比在挤成一团的窄车道里‘龟速挪’快多了。”住建部2024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已有38个城市完成了非机动车道改造,改造后的路段,电动车通行效率提高了20%,事故率下降了25%。

太阳慢慢西沉,修车铺前的议论声也温和了不少。张姐拿着小王给的“备案指南”,笑着说:“原来25码是为了安全,现在能备案提速,还能走宽宽的车道,这就合理多了!”李叔也点头:“以前总想着快,现在才明白,骑着稳当比啥都强,真要是摔一跤,赚再多钱也不划算。”

其实这25码的争议,说到底是“安全”和“实用”的平衡。新国标定限速,不是要“卡”住大伙的出行,而是要守住“不伤人、不被撞”的底线;现在各地搞的试点,也是在想办法让“安全”和“方便”兼得。下次骑电动车的时候,别着急解除限速,先看看自己的车能不能备案提速,再留意下路边的非机动车道——毕竟咱骑电动车图的是方便,可方便的前提,总得是平平安安的不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