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哪吒火了,汽车哪吒凉了。
为了抢和“哪吒”这个响当当的名字相关联的商标,这两个背后的运营公司还进行过多次交锋。
结果是娱乐业抢标获胜,汽车业抢标失败。
哪吒汽车的运营公司叫合众新能源有限公司。
最近,进入破产重组的合众新能源发布了欠债数据,让人不胜唏嘘,这个2022年的黑马销冠,已经确认的债权金额达到51亿元。
哪吒汽车终究不是阿里巴巴淘宝,名字是故事的起点,却没成为成功的终点。
或许很多人都想不到,哪吒汽车自成立以来,从未实现盈利,而是一直烧着投资人的钱。
200多个亿不到五年就烧完了,绝望的投资人只能吃下苦果,及时止损。
2014年,新能源汽车迎来了政策红利,购车补贴加上充电设施奖励,让合众汽车的创始人方运舟看到了风口。
红衣教主周鸿祎也想在这一领域试试身手。
一股造车狂热席卷全国,基于“为人民造车”的共同愿景,这两位关键人物一拍即合,推动哪吒汽车迅速实现了量产。
实际上,合众新能源从创立之初就展现了强大“磁场”,吸引来的每一轮投资基本都是20亿起步,经过11轮吸金,200多个亿的热钱打入了合众汽车的账户。
然而,这些钱并没有钱生钱。
没挣到一分钱,合众新能源还想着找快钱,A股自然是无法上市的,于是他们打起了港股的算盘。
2024年6月,一份招股书直接暴露了自己连年亏损的真相,合众新能源冲击港股IPO进程停滞。
这一停滞直接导致了合众新能源的快速崩盘。
四个月后,核心供应商催款未到账,直接断供电池,生产线没办法正常运行。
今年1月,汽车销售数据惨不忍睹,仅仅只有110辆。
4月的时候,车主迟迟无法提车,交的钱也拿不回来。
受到牵连的经销商,被曝现场围堵了哪吒汽车的桐乡工厂,上门讨说法,但是合众新能源未及时给出正面回应。
紧接着5月份,合众新能源一只脚就踏进了“棺材”。
供应商、经销商、公司员工都开始讨债了,哪吒汽车的华丽外衣被撕得粉碎。
最惨的就是车主们了,售后现在是无法保障了,居然连车联网都用不了了。
如果车主们不自行购买网络功能,基础的遥控开关车门、在线导航功能都无法使用。
车主们以为哪吒无所不能,现在哪吒啥也不能。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哪吒的低价定位让它走进了死胡同。
在用户掏出10万元,只能买个燃油车或配置简陋的电动车的时候,哪吒用大空间、长续航、大屏幕等特点,给了用户眼前一亮的感觉,仿佛看到了汽车界的“小米手机”。
“高配低价”这个策略在三、四线城市很吃香。
不过,合众新能源更像一个整合者,而非研发者,它的核心动力系统(电池、电机和电控)都是来自外部采购。
而且,哪吒汽车的屏幕被吐槽是个过期平板,一点都没有智能的感觉。
实际上,哪吒汽车刚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引起业内的惊叹。
创始人本来都准备弃用这个名字的时候,电影哪吒横空出世,挽救了这个四个轮子的新生儿。
2022年,哪吒汽车一鸣惊人,在众多国产新锐品牌中独占鳌头。
但是,哪吒汽车吃了低价的苦,卖出意味着贴钱,亏损额每年都在增加。
2022年前后,它以每年平均60亿的亏损速度自残。
不好的消息接踵而至,2023年补贴政策收紧,哪吒汽车的成本居高不下。
在这种没有任何盈利的情况下,哪吒汽车居然开始了高端车型和海外市场的征途。
一个婴儿还没走稳路,就开始想跑步了,摔跤是必然的。
推出的高端车型销量未达预期,合计销量3万。海外市场也举步维艰,总量没有超过5万辆。
或许哪吒汽车本意是想自救,从低端转向高端路线,但是它忘记了汽车行业的品牌认知一旦固化便极难扭转,也低估了转型所需的巨大资金投入与技术储备。
在主营业务持续“失血”的情况下,多线作战进一步加快了其资源枯竭的速度。
当负债180亿的家底被揭穿时,市场对哪吒汽车这个品牌失去了信任,企业内部也发生了严重矛盾和动荡。
2024年,哪吒汽车除了多名高管主动离职,主动裁员比例高达70%,本来研发投入就严重不足,再加上研发人才的大量流失,让哪吒汽车彻底失去了活下去的机会。
哪吒的低价策略本质是生存选择,终究没有逃过崩盘的命运。
没有风火轮的哪吒,可能回天乏术。
和哪吒汽车一同陷入困境的同行还有很多,比如零跑和威马,可是选择的道路截然不同。
在头部车企的强势挤压下,零跑汽车依靠“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找到了生路。
它将毛利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汽车零件自研,不依赖外部,慢慢扭亏为盈。
搞自主研发烧钱,但是不搞自主研发烧命。
能续命的钱花多少都值得,看到效果以后,零跑汽车继续不断加钱、加人搞研发。
今年第一季度,零跑汽车研发投入为8亿元,占营收比重约8%,虽然不及头部新势力,但是明显高于传统车企,人员规模也翻了一倍。
而曾经也拿着“高开低走”剧本的威马汽车,烧完投资人的钱也退市了。
让人想不到的是,威马汽车的投资方不乏腾讯、红杉这样的大机构,所有投进来的资金是哪吒汽车的2倍。
10年烧光400多亿元,算下来一天就是1100万元,价值20万辆的威马汽车,每天得卖出55辆才能填坑。
无力填坑的威马汽车,最终于2023年10月被判定“死亡”。
但是最近,坟头草都已经长了一两年的威马汽车,竟有人想为其“续命”。
今年4月,深圳翔飞汽车宣布接管了威马汽车。
翔飞汽车决定复产威马EX5/E5车型,计划今年实现1万台产量。
那么,这个深圳翔飞汽车是什么来头?它说给威马投100亿,真的有这么多钱吗?
根据企查查资料,这个成立于2023年的陌生名字的关联方是宝能系。
一提到宝能,这个复活的游戏可能就没戏了。
据资料显示,宝能系自己都负债累累,根本毫无能力拯救别的“病人”。
救不救得活是一回事,有没有人救又是另外一回事。
奄奄一息的哪吒汽车,也在等待自己的“救命稻草”。
但是它缺的不只是一笔钱,而是缺一个能持续生存的商业模式。
无论是拼低价,还是拼技术,汽车行业总是在不断洗牌,淘汰一批出局者,又来一批新的入局者。
在新的入局者中,小米汽车表现亮眼,4个月实现从10万增长到20万的成绩,缔造了新的销售神话。
雷军为了造车,都把自己练成了赛车手,掌门人对自己要求都这么高,造出的车自然也不会太差。
小米汽车的关键核心技术都是自主研发,还搭载了小米生态智能系统,堪称惊艳。
雷军给汽车同行们狠狠地上了一课:小米汽车的科技感十足,性价比又不容置疑,更不会走进“卖一辆亏一辆”的怪圈。
出局者给了入局者警示和机会,亏本烧钱抢来的市场没有核心战斗力的话也守不住。
一个哪吒汽车倒下,还会有“金吒汽车”或者“木吒汽车”等新势力站起来,关键还是要找到自己的风火轮。
—END—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