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市可真够热闹,特别是新能源板块,简直是风起云涌,各种事件层出不穷。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的通报,直接点出了部分车企“重营销、轻履约”的症结所在。
这让不少车主心里堵得慌,原以为是喜提爱车,结果却是一波三折,心情跌宕起伏,比过山车还刺激。
---
小米SU7 Ultra:纸面马力1548匹,实测却缩水?
咱们先来聊聊最近热议的小米SU7 Ultra。
这车刚发布时,声势浩大,特别是宣称的1548匹峰值马力,听着就让人心潮澎湃,仿佛手握雷霆,驰骋天地。
多少人因此心驰神往,觉得这车开出去,定是所向披靡?
谁料,5月1日小米汽车推送新版本后,峰值马力竟被限制了!
试想一下,你倾囊购买了一辆号称能释放极致性能的跑车,结果回家一开,才发现得先到特定赛道跑出官方指定的成绩,才能激活那所谓的“排位模式”,才能体验到真正的1548匹。
否则,不好意思,你只能在约900匹马力的“削弱版”中徘徊!
这不就是典型的“买家秀”与“卖家秀”的巨大反差吗?
此情此景,车主们岂能善罢甘休?
“我买的是1548匹的性能巨兽,不是900匹的‘小绵羊’啊!”这样的限制合理吗?
显然站不住脚。
5月9日,众多小米SU7 Ultra车主联合发声,要求退车!
这股退车风潮一时间甚嚣尘上,成为公众焦点。
小米汽车随后也致歉,解释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提出了补救方案。
然而,数百名车主并未因此息事宁人,依然坚持退车诉求。
这说明什么?
消费者不再是过去那个只听宣传的群体,尤其是在核心性能上玩弄文字游戏,那无异于在火药桶上跳舞,随时可能引爆怒火。
---
4.2万元的碳纤维前舱盖,竟成“绣花枕头”?
你以为这事就到头了?
小米SU7 Ultra的这次风波,还牵涉到了硬件配置。
还记得小米宣传中那个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选装件吗?
宣传里描绘得那叫一个专业,什么“拥有两个贯穿风道,能有效引导前部气流”,还能“辅助轮毂散热”,听起来就是高性能的象征,瞬间拔高了车辆的科技感和档次!
多少追求极致的车主,就是冲着这“高科技感”十足的前舱盖,毫不犹豫地斥资4.2万元选装。
结果呢?
有车主拿到实车一研究,发现这玩意儿的实际作用与宣传完全不符!
说白了,这所谓的“双风道”很可能只是个“装饰品”,根本起不到宣传中那些导流和散热的效果。
这不就是把真金白银花在了个“假冒伪劣”上吗?
那种感觉,就像你满心欢喜地买了一件心仪已久的艺术品,结果发现其精巧之处只是一层廉价的涂料,瞬间让人心灰意冷。
小米汽车为此也致歉,并给出了解决方案,但那份被辜负的期待,绝非一句轻描淡写的道歉就能弥补。
---
车企“重营销、轻履约”的症结,消费者早已洞察!
其实,这种“重营销、轻履约”的问题,并非小米汽车独有,近年来在整个汽车行业都屡见不鲜。
中国消费者协会明确指出,消费者与车企的纠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定金退款争议频繁。
多少人看中某款车型,交了定金,结果因故想退,却发现退款之路异常艰难!
销售人员嘴上承诺得好听,真到了退款环节,各种理由、各种推诿,让人耗尽心力。
其二:车型更新引发老车主不满。
新车型一经发布,老车主们就感觉自己手里的车“贬值”了,更有甚者,某些新车还直接取消了老款宣传的“独有配置”,或者把老款的“亮点”直接变成标配,这让老车主们情何以堪?
其三:补贴承诺落空引发纠纷。
这简直是“空头支票”的典型!
销售为了促成交易,各种补贴承诺脱口而出,什么“政府补贴”、“厂家补贴”,描绘得天花乱坠。
结果呢?
等到提车时,补贴没了影儿,或者享受的门槛高得离谱,根本无法兑现!
就像文章里提到的张女士,南京地区补贴4000元加上雨花台区补贴1500元,合计5500元!
结果一分钱没拿到,定金也退不回来!
这不就是赤裸裸的“欺骗”吗?
为何会频繁出现这种现象?
归根结底,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大家都在拼命争抢市场份额,谁也不想落后。
对车企而言,多卖一辆车,可能就意味着多一份生存的希望。
因此,新车发布会上,什么“上百项配置标准配备”、“某某配置专属享有”、“同价位产品中性能最佳”的表述,那是张口就来,恨不得把所有赞美之词都堆砌上去,只为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冲动。
---
品牌信任岌岌可危,莫把消费者当“蒙昧之人”!
当然,如果这些配置和宣传都能百分百实现,那消费者确实能享受到更优质的体验。
但问题是,往往“期望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背后,可能是产品部门与宣传部门沟通不畅,信息存在偏差,导致宣传出现误导;也可能是车企为了压缩成本,在生产环节“偷工减料”,导致实际产品与宣传不符。
无论原因几何,最终的结果都是消费者满腹怨言,觉得自己被“愚弄”了!
如今这个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何其之快!
“互联网没有记忆”?
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话语!
短期内品牌口碑受损,那对车企而言简直是“灭顶之灾”!
所以,用车社今日必须郑重提醒那些车企和厂商:你们在客观上必须加强内部信息对接,杜绝宣传上的偏差!
主观上,也切莫把消费者当成“无知之辈”!
现在的消费者,特别是新一代购车群体,那可是越来越懂车了!
他们会仔细研究配置参数,会查阅各类专业评测,甚至会加入车友社群,互相交流用车心得。
你以为那些“小伎俩”能蒙混过关?
那是痴人说梦!
消费者原本是冲着你这个品牌而来,甚至冲着你们掌舵人的个人魅力而来,结果发布会上信誓旦旦的承诺,到头来都成了一纸空文,这不就是让车主感觉“所托非人”?
如果爱车开出去,再被路人指指点点,“这红色卡钳是贴上去的吧?”“这碳纤维前舱盖是徒有其表吧?”那种羞耻感,车企又该如何弥补才算妥当呢?
品牌信任,这东西得来不易,是需要长年累月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在信息流通如此迅速的今天,一个疏忽就可能导致信任体系的崩塌,让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乌有!
所以说,“重营销、轻履约”这种目光短浅的行为,必须彻底摒弃!
车企们啊,好自为之吧!
别总想着“一锤子买卖”,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真正把产品做精,把服务做实,那才是长久发展之道,才能赢得消费者的真心与赞誉。
你说,这道理是不是如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般简单明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