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几大部委联合发了个公告,内容翻译过来就一句话:不装了,摊牌了。
之前那些纯电续航刚过50公里,揣着个压缩毛巾大小电池就敢自称新能源的插混车,好日子到头了。43公里的免税门槛,就像修仙小说里的练气期,是个人都能进,突出一个广结善缘。现在直接给你拉到100公里,从练气一步跳到筑基后期,没点真本事的,等着被天雷劈吧。
这事儿的本质是什么?是之前那套玩法,坏了菜了。
过去的插混市场,就是一个大型的行为艺术现场。车企们心领神会,造出一堆电池包比我充电宝大不了多少的“绿牌燃油车”,主打一个“我有,但就一点点”。用户也懂,买这玩意儿就图个牌,图个免税,真指望天天充电,上下班纯电通勤?别逗了,大多数人的加油站积分比充电APP的打开次数都多。这就形成了一种默契的骗局,大家一起演,车企演自己技术领先,用户演自己绿色出行,监管假装看不见,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派和谐。
我作为一个开过早期插混的中年人,对这事儿感触特别深。那时候的插混,就是个玄学。号称纯电能跑50公里,实际你空调一开,音乐一放,再碰上个堵车,跑个30公里就得给你扔路上。我有个哥们儿,他的那根象征性的脐带,也就是充电线,唯一的作用就是在他家地下车库里当晾衣绳,上面挂满了孩子的尿布,特别赛博朋克。讲真,这玩意儿的环保贡献,可能还不如路边横冲直撞的老头乐。至少老头乐是真的在用电,虽然它同时也致力于送走几个不守规矩的倒霉蛋。
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同理,插混技术的试金石,也不在实验室,而在那些连充电桩物业都不让装的小区里。
现在,有人掀桌子了。监管说,你们这帮演员都给我滚,老子要看真功夫。100公里,这是一个非常歹毒的数字。它意味着电池容量必须翻倍,成本必须上去,技术必须升级。之前那种靠着8kWh、10kWh小电池混日子的操作,直接被物理超度。要么你就给我老老实实当纯电用,要么就滚回去交你的燃油车税。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这对车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逃杀开始了。
像比亚迪、理想这种,早就悟了,或者说,他们就是出题人之一。人家几年前的产品线,WLTC续航就奔着120公里、200公里去了,突出一个“我预判了你的预判”。他们看了这个公告,估计心跳都不会加速,甚至还想开瓶香槟。因为这等于国家帮你把那些不务正业的竞争对手的桌子给掀了,以后打牌的都是体面人。
但那些还在玩50公里续航擦边球,主打一个“价格屠夫”的品牌,现在估计已经哭晕在厕所。这就叫闪电战。当你还在研究怎么在规则边缘反复横跳的时候,人家直接把规则本身给扬了。同行看了也得傻。这仗还怎么打?没法打。真的没法打。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不到三个月,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电池升级、整车标定、重新申报,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这比造个水滴还难。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这事儿比喻成修仙,可能有点侮辱修仙了。人家修仙好歹是真刀真枪地练,车企这帮鸡贼可只会钻空子。
这对我们普通消费者又意味着什么?短期看,选择好像变少了,特别是那些预算卡得死,就想要个便宜绿牌车的用户,可能会觉得门槛高了。但这真的对消费者是好事吗?也未必。毕竟,便宜才是硬道理。
但长期看,这是把那些“挂绿牌但不省油”的工业垃圾请出市场。这就像买家电,以前谁都能贴个“节能”标签,现在得看一级能效还是三级能效。几百块的车船税算个屁!但这就是态度!国家在用这个方法告诉你,别玩虚的,要真节能。我突然想起来,我家的那个空气净化器,也号称节能,结果电费账单一来,比空调还狠。都是一个路数。
最终,市场会分化成两种生物。一种是像比亚迪DM-i这种,真正把混动当电车开的,纯电续航加大加大再加大,让你忘了加油站的存在。另一种,就是彻底放弃治疗,回归燃油本质,但人家价格便宜,主打一个皮实耐用。中间地带那些想两头都占的,会死得很难看。
所以,这个政策合理吗?是推动技术进步,还是变相抬高购车门槛?
讲真,这个问题对有些人来说,根本不存在。因为会买奔驰的人,就是喜欢奔驰本身,你跟他说油耗,他都觉得你很奇怪。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的极简和科技感,你跟他说内饰糙,他会告诉你这叫环保。同理,那些真心相信自己买的是“新能源”的车主,就算明天政策说纯电续航必须达到光速,他们也会觉得,这是为了我们好,是为了倒逼行业进步。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而我们这些旁观者,只需要看戏就好。因为当下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竞争了,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生存战,最好的防守不是做金钟罩铁布衫,而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现在,只是有人点燃了第一根蜡烛而已。
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