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最近汽车圈儿的事儿,比我妈唠叨的家常里短还热闹。
什么“年轻人的第一辆高端车”,什么“退一赔三”的,听得我耳朵都快起茧子了。
说的就是,小米SU7。
咱们先聊聊这事儿。
本来,小米造车,雷军“all in”,这架势,气吞山河啊。
发布会开得那叫一个精彩,30秒订单破万,堪比春运抢票。
想想就觉得厉害。
结果呢?
这才过去多久?
两个月?
就“翻车”了。
为啥?说白了,就是“信任”没了。
我先给大家伙儿讲个故事。
当年,楚汉相争,项羽何等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威震八方。
结果呢?
垓下之战,四面楚歌,英雄末路。
为啥?
因为他自恃勇武,刚愎自用,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
小米这事儿,跟这也有点儿相似。
咱们来分析一下,这“信任”是怎么没的。
第一,就是这“赛道通关解锁马力”的事儿。
本来,人家宣传的是“全球最强电机”,结果呢?
你得先去赛道跑圈,跑出成绩才能解锁全部马力。
这啥意思?
就好比你花50多万买了辆8K电视,结果发现只有720P,还得通关游戏才能恢复高清。
这,是不是有点儿“欺骗”的味道?
这让我想起《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的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意思是说,君子喜爱财富,但获取财富要通过正当的途径。
小米造车,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更应该明白,诚实守信是立业之本。
你不能为了“卖得好”,就暗中“缩水”,玩儿文字游戏啊。
第二,就是这“假风道”的事儿。
4万多块钱的碳纤维前舱盖,结果测试下来,风道是假的,不通风。
这,是不是有点儿“货不对板”?
人家买的是车,不是买个“碳纤维贴膜”啊。
这让我想起“买椟还珠”的故事。
楚国人卖珠宝,用华丽的盒子装着,郑国人买走了盒子,却把珠宝还了回去。
这个故事,说的就是“舍本逐末”,重视外表而忽略了内在。
小米这事儿,是不是也有点儿“舍本逐末”?
把心思都花在营销上,对产品质量却不够重视。
第三,就是应对问题的方式。
车主们维权,小米的回应是啥?
“表达不清”,然后给点积分。
这解决问题了吗?
没有。
这只会让大家更恼火,更寒心。
这让我想起《左传·成公十三年》里的话:“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意思是说,知道错了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小米犯错,消费者能够理解,但关键是,你得拿出诚意来改正啊。
你遮遮掩掩,推诿扯皮,只会让大家觉得你没有担当。
说到这儿,我得插一句。
退车潮,有真有假,谁也说不清。
有的人是真车主,有的人是“浑水摸鱼”的。
但不管真假,都反映了一个问题: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值,和实际体验,存在很大差距。
咱们再来说说营销。
小米的营销,确实厉害。
但“酒香也怕巷子深”。
营销很重要,但产品质量才是根本。
你把故事讲得再好,产品不行,那也白搭。
就像《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舌战群儒,鼓舞士气,结果呢?
赤壁之战,靠的是东风。
如果产品不行,你再会讲故事,也成不了“常胜将军”。
现在,雷军“沉默”了33天,然后出来了。
有人说,这是“躲风头”;有人说,这是“为新品预热”。
但不管怎么样,小米得好好反思一下。
首先,得把产品做好。
什么“全球最强电机”,什么“碳纤维风道”,得真材实料。
你不能糊弄消费者,你得让他们觉得,这钱花得值。
其次,得“说人话”。
别总是“PPT造车”,得踏踏实实地把车造好。
得把用户当成“衣食父母”,而不是“提款机”
第三,得建立“信任”。
什么“OTA修复”,什么“积分补偿”,这些都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让消费者重新建立信任。
咱们再看看特斯拉和比亚迪。
特斯拉的“粉丝”黏性很高,为什么?
因为人家的产品确实好。
比亚迪呢?
“刀片电池”、“DM-i混动系统”,技术扎实,口碑好。
人家能“经受风浪”,是因为人家有真本事。
中国电动车市场,现在是“下半场”。
这个“下半场”,比拼的,不再是PPT,不再是概念,而是产品质量,是用户体验,是品牌信任。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
“伟大是熬出来的。”
小米要成为“伟大的公司”,就得付出更多。
得经历被骂、被质疑、被修正,才能真正成长。
所以,小米汽车,未来会怎么样?
有意思的是,这事儿,它不仅关乎小米,也关乎整个中国电动车产业。
过去十年,我们见证了从PPT造车到交付量破万的飞跃,行业从0到1再到爆发式增长。
但现在,是时候从“讲故事”进入“做产品”的时代了。
中国电车下半场,属于真正能把车做好的公司。
咱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