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最近,一条看似平常的消息在汽车圈和出行圈悄悄刷屏:
滴滴在墨西哥上线了500辆纯电动车,全部来自广汽埃安和江汽集团。
这是滴滴在拉美推出的首个标准化专车品类,也是中国新能源车出海的一个新注脚。
乍一听,这不过是一家出行平台在海外换了几辆车而已。
但细究下去,你会发现,这背后其实藏着一条清晰的逻辑线:
中国新能源车正在从“卖产品”走向“输出生态”,而滴滴,正扮演着这个生态的“搬运工”和“本地化翻译”。
这件事为什么值得关注?
因为它不只是关于车,也不只是关于打车,而是关于一种新的全球化方式:
不是靠低价倾销,也不是靠资本碾压,而是靠一整套已经被验证过的“中国方案”,在另一个市场重新落地生根。
先说说墨西哥这个市场。
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它是拉美第二大经济体,人口接近1.3亿,城市化率超过80%。
更重要的是,它的网约车市场长期被一家外国公司主导。
没错,就是Uber。
在滴滴进入之前,Uber在墨西哥某些城市的市占率甚至超过90%。
这种近乎垄断的局面,让司机佣金高、乘客价格贵、服务选择少,市场其实早就“憋着一口气”。
滴滴2018年进入墨西哥,一开始靠的是“低佣金+高补贴”的组合拳。
司机愿意加入,因为滴滴抽成只有10%,而Uber要25%;乘客也愿意用,因为同样一段路,滴滴便宜一半。
短短几年,滴滴就做到了和Uber平分秋色,甚至在某些时段还反超。
这不是靠烧钱硬砸出来的,而是抓住了本地市场的真实痛点。
但光靠价格优势,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真正让滴滴在墨西哥站稳脚跟的,是它开始把在中国积累的运营经验“本地化”,比如优化支付方式、加强司机培训、推出女性安全专线,甚至把外卖业务也带了过去,搞起了“出行+外卖”的组合服务。
这种精细化运营,让滴滴从一个“便宜的替代品”,变成了一个“更好用的选择”。
而这次上线纯电动车,其实是滴滴在墨西哥战略的又一次升级。
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电动车?
首先,全球都在推绿色出行。
墨西哥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环保先锋,但首都墨西哥城常年空气污染严重,政府对减排有明确诉求。
2023年,墨西哥还出台了鼓励电动车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
换句话说,政策窗口已经打开。
其次,网约车是电动车最好的“试验田”。一辆网约车每天跑三四百公里,使用强度远高于私家车。
如果电动车能在这种高强度场景下跑得稳、成本低、维护少,那对普通消费者的说服力就强得多。
滴滴自己也说了:网约车是电动出行的“催化剂”。
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动车已经具备了“出海”的硬实力。
广汽埃安、江汽、比亚迪这些品牌,不仅在国内卖得好,在东南亚、中东、欧洲也已经站稳脚跟。
它们的车续航扎实、智能化程度高、成本控制好,最关键的是,配套服务能跟上。
比如这次滴滴联合的合作伙伴,不仅有车企,还有充电设施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平台。
这意味着司机买车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一整套支持体系。
滴滴在墨西哥的计划很具体:到2030年,引入10万辆电动车。
如果实现,这将是拉美最大的电动化车队。
更关键的是,它预计能帮墨西哥减少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850万棵树。
这不是空话,而是基于滴滴在中国的经验算出来的账。
截至2023年底,滴滴平台上已经有超过350万辆纯电动车,57%的服务里程由电车完成。
这套模式,已经被验证是可行的。
有人可能会问:
墨西哥的充电设施跟得上吗?
司机愿意换电车吗?
毕竟电车前期投入高,万一坏了修起来麻烦怎么办?
这些问题,滴滴其实都想到了。
它不是简单地把车扔给司机,而是联合本地企业,提供“购车+租赁+保养+充电+保险”的一揽子方案。
比如司机可以先租后买,月供压力小;
充电站由合作方Livoltek等企业建设,优先覆盖高频运营区域;
车辆出现故障,有专门的维修网点快速响应。
这种“全链条支持”,大大降低了司机的转型门槛。
更妙的是,滴滴还把这套模式复制到了巴西。
早在2022年,它就在巴西牵头成立了“可持续出行联盟”,拉拢了包括比亚迪在内的23家企业。
到今年底,巴西平台99上的新能源车将超过1万辆。今年9月,99还因为推动交通脱碳,拿到了圣保罗政府颁发的“零碳奖”。
这说明,这套打法不仅在墨西哥行得通,在整个拉美都有复制潜力。
那么,这件事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最直接的,当然是帮国产电动车打开新市场。
过去,中国汽车出海主要靠“卖车”,但现在,通过滴滴这样的平台,可以实现“车+服务+生态”打包出海。
这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出海,光有硬件不够,还得有应用商店、支付系统、本地化内容。
新能源车也一样,光有车不行,还得有充电网络、金融方案、运营平台。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中国正在输出一种“系统性解决方案”。
过去几十年,全球化主要是西方企业把产品卖到全世界。
但现在,中国企业开始把一整套经过市场验证的商业模式、技术标准和运营体系带到海外。
滴滴在拉美做的,不只是打车,而是重新定义城市出行的方式:
更绿色、更高效、更普惠。
当然,这条路不会一帆风顺。
墨西哥的基础设施、电力稳定性、政策连续性,都可能成为变数。本地司机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也需要时间培养。
而且,竞争对手也不会坐视不管。
Uber也在推电动车计划,只是节奏慢一些。但正因为有竞争,市场才会更健康,用户才会真正受益。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滴滴在墨西哥上线500辆纯电动车,到底算不算大事?
短期看,500辆车确实不多,连目标的0.5%都不到。
但长期看,这是一个信号: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出海,已经从“单点突破”进入“生态协同”阶段。
车企、出行平台、充电企业、金融机构,正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出海。
这背后,是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的缩影,也是中国互联网企业从“流量思维”向“服务思维”升级的体现。
它不靠口号,不靠炒作,而是靠实打实的用户体验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未来几年,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类似的案例:中国的电动车、电池、充电桩、出行平台,像拼图一样在海外拼出一张完整的绿色出行网络。
而墨西哥,只是这张网络的第一块拼图。
对普通读者来说,这件事或许离你很远。
但如果你关注环保、关心中国制造、或者只是好奇中国企业如何在海外生存,那么滴滴在墨西哥的这一步,值得你多看一眼。
因为它不是一场豪言壮语的表演,而是一次脚踏实地的尝试。
没有惊天动地,却可能润物无声。
在全球化遭遇逆风的今天,这种“用服务赢得市场、用合作代替对抗”的方式,或许才是中国企业和世界相处的新常态。
而这一切,就从一辆在墨西哥街头接单的广汽埃安开始。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