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奔驰的三叉星徽遇上 “星云”,豪华与科技的碰撞竟在网上炸出两极评论 —— 有人说 “这是把 CLA 拉长了,E 级的排面去哪了?”,也有人直呼 “波浪尾灯亮起来的瞬间,科技感直接拉满!”。全新奔驰 E 级的曝光,刚掀开面纱就站在了舆论风口,这款中型豪华车市场的 “标杆选手”,这次真的变了味?
全新奔驰 E 级轴距较现款增加 30mm,达到 3120mm,比宝马 5 系长轴版多出 12mm,比奥迪 A6L 长轴版多出 18mm。
这样的尺寸差异直接打破 “像 CLA” 的质疑,实际体验中,后排腿部空间能轻松容纳成年人跷二郎腿,加上后排座椅新增的电动调节功能,与 CLA 的紧凑感形成鲜明对比。
更关键的是,新车宽度增加 15mm,配合溜背式车顶设计,既保留了行政轿车的端庄,又多了几分运动气息,这种设计平衡,显然不是 “放大 CLA” 能简单概括的。
12.8 英寸 OLED 中控屏搭配 AR-HUD,操作流畅度较现款提升 40%,语音控制能精准识别 “打开右后窗 10%” 这类细节指令,但材质上并未妥协 —— 空调出风口依然采用 Nappa 真皮包裹,方向盘缝线由机器缝制改为手工双线,触手可及的细腻感,让科技配置更像 “豪华的辅助” 而非 “主角”。
对比宝马 5 系的 iDrive 8.5 系统,新 E 级的 MBUX 系统在场景化服务上更胜一筹,比如识别到驾驶员疲劳时,会自动调亮氛围灯并播放舒缓音乐,这种 “科技有温度” 的设计,恰恰延续了奔驰的豪华逻辑。
试驾车搭载的 2.0T+48V 轻混系统,最大功率 190kW,峰值扭矩 400N・m,匹配 9AT 变速箱。低速跟车时,顿挫感较老款减轻明显,比奥迪 A6L 的 45 TFSI 更平顺;高速巡航时,转速维持在 1800 转左右,风噪和胎噪控制优于宝马 5 系。
底盘部分,新 E 级标配可变阻尼悬挂,选装空气悬挂后,过减速带时的滤震效果依然保持 “魔毯感”,不会因科技配置增加而牺牲舒适性。有网友担心 “科技堆料会让驾驶变无聊”,但实际体验中,运动模式下的转向虚位减少,底盘支撑性提升,证明其并未丢掉 “驾驶乐趣” 的底子。
新 E 级的星云矩阵大灯虽与 C 级的星芒大灯造型相似,但内部增加 32 颗 LED 光源,点亮时 “星河流转” 的动态效果更接近 S 级;波浪流光尾灯则采用全新的分层式设计,与 S 级的贯穿式尾灯形成差异化。
这种 “自上而下的技术下放 + 细分定位设计”,体现了奔驰的产品策略 —— 既让 E 级保持 “小 S 级” 的豪华感,又通过独特科技元素与 C 级拉开差距,避免内部竞争。
全新奔驰 E 级的使命很明确:在电动化转型期稳住燃油车基本盘。参考现款 E 级三年保值率 62%,新车型凭借设计和科技升级,保值率大概率维持在 60% 以上,高于奥迪 A6L 的 58%,与宝马 5 系基本持平。这意味着 “买新 E 级会不会很快过时” 的担忧,在保值率数据面前并不成立。
不过新 E 级也并非无短板,部分科技功能需要付费订阅,比如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升级服务,这在同级别竞品中并不常见。但换个角度看,这种 “基础功能免费 + 进阶功能付费” 的模式,也给了用户更多选择空间,避免为用不上的配置买单。
对于预算 50-60 万的准车主,若日常以商务通勤为主,新 E 级的后排空间、静谧性和科技配置能满足需求;若更看重极致操控,宝马 5 系仍是备选。
新 E 级的设计方向或许预示着,未来豪华品牌的竞争核心,将是 “科技赋能豪华” 而非 “科技取代豪华”。毕竟用户买的不是一堆屏幕和灯光,而是这些配置背后,那份属于奔驰的高级感与仪式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