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汽车已经走过了十年,这听上去像是一场漫长的旅程,但其实更像是刚刚开始的游戏。如果你看过这家企业最近的财报,或许会明白“压力山大”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单季度亏损51.41亿,账面现金只剩下272亿,这数字吧,乍一看还挺扎眼,但深入想想它背后的问题,仿佛可以听见李斌团队绷紧的弦。
先说当年的“神操作”,蔚来一开始就推出了纯电超跑EP9,立马吸引了不少目光。一辆车,不量产、不赚钱,却重金投入研发,这在当时看起来就是为了“造声势”。李斌的想法很直接,既然是新团队,得有点“肌肉”亮出来。但结果呢,这辆车在技术上确实令人敬佩,却也烧掉了团队不少的精力和钱。关键是,这些投入没能转化为可以持续的收益。那种咬牙拼流量的赌徒心态,最终回馈了一副空空的口袋。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蔚来的另一个奇操作——带团队做手机。NIO Phone的故事,恐怕连自己人都笑不出来。花五个亿,搭了个五百人的研发团队,最后也没激起多少水花。这不仅仅是经营上的“翻车”,更反映出一个问题:蔚来是不是在战略上有些贪多嚼不烂?一个专做电动车的企业,却偏要分心去碰手机,这不就是典型的不聚焦么?而这个“散漫”的代价,可不是区区几个亿能的。
另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蔚来的人员和资源管理。有人可能觉得26个副总裁是很“体面”的配置,可从创业公司的角度这样的架构未免让人摸不着头脑。副总裁多到数不过来,不仅容易滋生权责混乱,还削弱了CEO在关键业务上的掌控力。记住,创业阶段的企业,最怕就是层级过多、管理效率低下。而李斌早期过于“温厚”的风格,更是埋下了隐患。如果他不学着更强势一些,那些副总裁们抬起头来,团队或许会更加脱离实际需求。黄仁勋那种“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方式虽累,但确实有效,这一点,李斌可能得多琢磨琢磨。
说真的,蔚来也不是一路错到今天的,“蔚来中心”和换电站的布局就是成功的。苹果和特斯拉早早用服务抓住用户,“体验优先”的道路绝对是能走通的。这些换电站和用户服务体系,无疑是蔚来高端品牌的加分项,它们使用户粘性进一步增强,甚至还能帮品牌塑造更强烈的形象。从这点来李斌和团队的部分判断是很精准的。
可惜重模式的玩法总是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建设需要大笔钱,亏损像是不可避免的硬伤,现金流成了悬在蔚来汽车头上的一柄利剑,这种困境咱不是没见过。特斯拉当年建工厂、扩展门店,京东买物流车、建仓库,哪一刻不是烧钱烧到极致。刘强东一夜白头,马斯克赌半生的名声去拉投资,创业就像一场踩着悬崖的舞蹈,稍有不慎就会掉下去。这些故事虽然惊心,但也说明了一件事:重模式下,财务管理必须到位。蔚来的过失恰恰是这块没控制好。
至于未来的方向,其实也不是没希望了。十月份交付量破了4万台,这是个不小的突破,能跑起来就意味着有机会稳住。但蔚来现在的问题是过度分散,“乐道”和“萤火虫”两个子品牌一下子推出,低端市场虽然想法不错,但打个拼命牌好不好?时间和资源从哪儿来?创业公司嘛,应该是全线压一个优势赛道,把所有的人力、物力和钱砸进去,才更有可能成功。与其搞三线作战,不如专心让一个子品牌跑起来,这样不香吗?
讲了那么多,还是要回到李斌这个核心人物上。管理团队需要更专注,对战略既要有想法,更得有纪律感。电动车市场不会等人,期待李斌能在未来找到创业者该有的狠劲,让蔚来从悬崖边逐步走回安全地带。要成功转型,或许得舍掉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了,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